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12章 克竟全功思北歸,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過了。

他好奇的是如今都快農曆三月底了,在熱帶地區哪來的冰雪呢?

呂凱看出了李素的好奇,得意解釋:“都是趁著天色漸暗,讓獵戶們在不周山上採的純淨冰雪,不周山被土人視作聖山,我們知道都督不喝生水,但這些冰雪絕對不會有汙穢之物,這些盛雪的容器,用之前也是煮過的,還用煮過的細麻布遮蓋,絕對不會汙染。”

李素暗忖:看來我愛泡澡愛冷飲怕熱不喝生水……這些名聲都是傳遍天下了,連南中最偏遠最西南的縣城裡的人都知道。

算了,畢竟身體有抵抗力的嘛,每個時代的人有每個時代的菌群環境,不乾不淨吃了沒病。蘇武牧羊喝貝加爾湖的冰水不也沒事。

……

享受了熱帶地區三月底的沙冰飲料後,第二天開始李素就正式督導當地人開始在附近規劃船廠、屯田,以及準備在這兒再設定一個新的縣城。

畢竟離郡治不韋縣還有七十里地呢,擱北方內地七十里路絕對可以再設一個縣了,如果真準備好好建設拓荒的話。

而且怒江兩岸的狹長、肥沃土地其實還真不少。甚至都不用搞成梯田,就直接沿著江種,先放把火燒荒,附近十幾裡的河谷沖積平原,養活幾千戶人絕對沒問題。

加上南中沒有冬天,所以哪怕三月底再開始燒荒、五月份才下種,也不怕耽誤農時,大不了今年只種一季,到“冬天”再收穫好了。

別看永昌郡人口超過一百五十萬,畢竟等於後世大半個雲南省和一部分緬甸呢,還有很多肥沃可種的地都閒置著。

朝廷往年不開發,完全是因為覺得這兒已經是世界盡頭了,開發得再好受物流運輸的制約、上繳的物資也反哺不到中原,所以懶得管。

李素是有備而來,他軍中帶了好幾十個有經驗的造船工匠、上百名普通木匠,還有幾十個修船廠的泥瓦匠。花了幾天時間,讓匠人們先選了新建縣城的地皮,然後開始伐木挖土建窯燒磚,一步步從頭開始做起。

有了簡易的房子住下來、荒也燒過了、儲備一批木材磚石,才拿出圖樣法式,正式修建船廠。至於船的圖紙也都留下了,有二百料的也有四百料的船。

呂凱、李恢等人一開始看到李素拿出來的河海兩用船圖紙時,還擔心船會不會太大、到了下游遇到險灘礁石吃水不夠的地方過不去,但李素表示完全不用擔心——橫斷山區的“地球皺紋”帶都過了,南方只會越來越平坦,最多是密林瘴毒較多,但通航和吃水是絕對不用擔心的。

這裡已經算是“怒江中下游”了,誰見過一條河上游時沒問題,到了中下游時海拔、吃水反而還成問題的?

就好比長江六千多公里,前四千公里是在山區,有青藏有巴蜀的群山,可最後兩千公里都到湖廣江浙了,還能有什麼險要難行?

呂凱、李恢看李素說得這麼言之鑿鑿,一時也不阻止,只是表示他們會派斥候或者說探險隊,將來先造好第一批小船後,順流而下去探探路,摸清更南方的地理。

看了眾人的反應後,李素對於自己決策的把握反而更大了:說白了,這就是捅破一層窗戶紙的啟發,就因為大家對於“這裡是怒江上游還是下游”有誤判,才導致了其他人對於通航難度有高估,只有李素知道這裡已經是下游,他才膽子大。

這不正好證明前人沒完成不是技術問題,而是判斷問題。就好比哥倫布之前一百多年的海船技術,其實已經能到達美洲,只是沒有野心家有這個勇氣往大西洋深處送死,不是船不行。

可惜李素本人沒時間在這兒滯留太久,這種長期建設也不可能讓他一直督導。所以只是在不韋縣滯留了半個多月,把將來要重點從身毒國尋找的諸如“長絨棉”之類的物種,列了個清單交給呂凱和李家人之後,李素就決定告辭了。

當然臨走時分,他也不忘讓新任太守李既等人為代表,聯名上一個盛讚徵西將軍在永昌實施的選官、財稅等新政制度的奏章,並且羅列了一些這種新政試點的好處、成績。李素拿了之後,將來自然有用——

對於南中“改土歸流”第一階段的“地方推舉候選官員名單、州牧選定最終官員”的人事制度,只要稍微改良一下,就可以達到從漢朝察舉制向隋唐“貢舉制”雛形轉變的過渡。

而“讓南蠻可以用服兵役和修造船廠等徭役替代納稅”,也可以作為變漢朝目前稅賦制度向“租庸調互相替代”的過渡。

李素在南中實打實幹了大半年,取得真實成績的優異制度,總比直接憑空拿出來一個要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