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9章 一紙能抵十萬兵(再次五千字大章,追趕主線時間線),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要李素寫信,對李素而言當然毫無難度。
他上輩子就是外交學院的,只是後世天下太平,用不到他那一身詐英坑美的屠龍之技,他才大材小用去當談判專家。
現在能學有所用,把本專業的技能用上,李素早就陰血沸騰,想要發洩陰謀騙人了。
但提醒是不得不說的,否則將來南匈奴真出了事,劉虞怪罪他那就不好了。
劉虞也有很多難處,最終果然沒有聽進去:“你說的,不無道理,但‘南匈奴遲早不穩’,這個遲早究竟是多久呢?朝廷枯竭,遠水不解近渴。
如若強徵南匈奴,會導致羌渠單于一年半載之後才不穩,甚至數年後才逼反,那麼眼下就該徵!匈奴人不會連這點壓迫都受不了吧?總不至於第一次不給錢徵,他們立刻就反?
而且,箭在弦上,已經不得不發,羌渠單于跟何進虛與委蛇,也只是說秋草馬肥之後再南下,沒說不南下。我們不寫這封信,羌渠單于最終還是會南下的,我總不好從中作梗阻撓何進。既然如此,遲不如早,說不定靠著這些兵,還能儘快壓制幽州亂局。”
劉虞都把話說這麼明白了:徵發不徵發是何進的鍋,他們宗正府的人推動,只是加速這個程序,結果不是他們決定的。
既然如此,李素覺得他已經仁至義盡,而且已然撇清了全部“你為什麼不提醒”的嫌疑。
咱就當一把宋義,預言一次“項梁之死”,長痛不如短痛吧。
李素拱手應諾:“既如此,素願效犬馬之勞。還乞一封宗伯原先與胡酋之間的撫慰書信,好讓卑職習學宗伯的口吻措辭、稱謂禮數。”
劉虞便翻出一封原先在幽州做官時,跟胡人酋首往來的舊書信,內容不太敏感的那種,遞給李素當面揣摩。
李素略微看了一會兒,便提筆開始寫,居然都不用怎麼想。
“這李伯雅寫這類書函,竟如此輕車熟路?怕是盧子幹勸誘胡酋,都沒他這麼利落吧?”
劉虞光是看李素下筆的速度,就是微微一驚。
李素之前的文筆速度,已經驚訝過很多人了,從劉備到張郃,都見識過。
但劉虞卻是第一個見識到李素寫外交文書速度的人。
他腦中第一印象想到的對比參照物,就是盧植盧子幹——
盧植的職務是尚書。漢朝沒有翰林院一類專門幫皇帝蟹聖旨的文學機構,所以少府卿下面的六曹尚書,其中有一項職責,就是幫忙草擬詔書。
盧植在六曹尚書中以知兵事著稱,往年何進還未攬權矯詔之前,皇帝給南匈奴、烏桓、鮮卑那些的單于、酋長下詔書,都是盧植寫的,盧植就相當於漢末外交國書寫作的第一高手。
須臾之後,李素就把東西遞給了他。
除了字醜了點,別的暫時沒看出毛病。
劉虞也不在乎字,反正要親自再抄一遍的,他關心的是勸誘的藉口。
“匈奴諸部,漢眷之盛,起於昭宣,衰於哀平,不過八十載……烏桓諸部,漢眷之盛,起於光武,盛於明、章,至今百五十載……”
李素在勸說信中,直接就對比南匈奴和烏桓,被漢朝皇帝重用的歷史。
原來,南匈奴內附的時間,是比烏桓更早的,因為漢武帝的兒子昭帝的時候,匈奴就分裂了,南匈奴就內附當了漢朝的僱傭兵。
但南匈奴當僱傭兵、每年有固定錢拿的好日子,只持續了幾十年。
後來到光武帝中興,漢朝皇帝最信任的僱傭兵民族,就換成了烏桓。
這裡面原因是什麼呢?匈奴單于估計都沒透徹想過,但李素幫他們想了一條:
是因為新莽代漢的時候,南匈奴當時認為西漢氣數已盡,所以也沒打算再為大漢盡忠、跟王莽保持距離。所以等劉秀重興漢室,當然要另外找一派一貫支援他的!
其實說白了,烏桓人也是匈奴當中的一部、再次分裂出來的。
確切地說,烏桓當年就是位於河北的南匈奴。而“光武距河內”,劉秀是從河北起家的,所以他就要把“外族僱傭兵領軍餉”這個好處留給最早支援他的外族嫡系!至於那些王莽代漢時跟著王莽走的,你們就別想再有拿錢當兵的好日子了!
這才有了東漢後來近150年裡,烏桓族每年能領到平均兩億錢的僱傭兵軍費,可以給漢朝拿錢打仗,而南匈奴只有在特別吃緊的時候才能偶爾拿一筆!
150年了,烏桓人為漢朝打了那麼多仗,也累計收了將近300億錢。
把這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