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59章 科學和文學並不衝突,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老化,這種製品也不會用很猛烈的陽光直接曝曬。

一言以蔽之,那就是這件衣服肯定在妙真宮裡掛了很久沒人穿,這兩天才臨時清潔了一下。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尺寸會跟李素的身材很貼合。

唉,有些東西不能多想。

還好,阿亮很快就幫他緩解了尷尬,因為隨著天色徹底黑暗,觀月變得清晰無比。雖然諸葛亮手上的土法望遠鏡,估計連後世的吃倍鏡放大倍率都不如,但看看月亮還是夠了。

畢竟視力好的人,肉眼裸眼都能看出月球上有陰影凹凸,放大個八倍要大致看出環形山還是做得到的。

以如今的技術實力,能用水晶磨出八倍鏡已經很不錯了。1609年伽利略第一部望遠鏡,也不過是32倍鏡,要晚1400年,那已經是文藝復興末期大航海時代的技術水平了。

諸葛亮稍微看了一會兒,就驚呼:“李師,這‘蟾宮桂樹’,似乎只是月面上有坑啊。我上次就懷疑有坑,只是看不分明。但現在看來,次暗的地方分佈跟入冬之前看到的差不多,最暗的部分卻偏移了。

這明顯是那些坑和凸起的陰影,因為月相和日光的角度變了,所以影子轉了。最黑的地方是坑影,次黑的地方是坑體。”

李素非常滿意:“不錯,以後什麼姮娥,什麼蟾宮桂樹,都可以不復存在了。不過,看問題也要分兩面,月上諸物雖然沒了,但文學意境和世人寄託的情感卻是可以獨立存在的。”

畢竟如今連唐詩宋詞都還沒有呢,讓諸葛亮過早把那些文學意境徹底解構掉也不是好事。

科學歸科學,文學歸文學。只要文學做好自己的工作,別撈過界,別妄圖前進一步把自己包裝成“自然哲學”,李素就應該營造一個兩者共存的學術氛圍。

諸葛亮還太年輕,已經在某些方面有了巨大成就,沒人幫他踩剎車引入更多視角的話,很容易陷入資訊繭房一條道走到黑。所以李素還是要偶爾提醒一下,壓制其偏科。

諸葛亮果然還是一時有些不理解,主要是他的肉身還太年少,沒有那些對文學浪漫的需要,哪怕有妹子來蹭天文臺,他也是心中無女人觀星自然準。

對於李素的話,他只能是先記著,警戒自己,然後套用看過的其他書來解釋。誰讓他這一年半來,閱讀量極為驚人呢。

李素趁熱打鐵說:“世人百態,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則人同此心。每個人的視角都可以被適當尊重,未必都要世人按你這個客觀上最正確的視角解讀,可以求同存異、抓大放小嘛。

只不過如今這世上,一時能出現的科學創見少之又少,而尋章摘句舞文弄墨之人產出繁多。那就交給歷史去檢驗好了。科學創見雖少,只要正確,都是金玉良言,自然能全盤傳世。

文學雜音中或許充斥迷信,但那些迷信只要荒謬粗鄙,不出數十年,盲信的那代人死了,或者更多的謬論出現了,也就沒人記住了,能留下來的,就是民族人文的共同信仰、文化符號。

何必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強求在那些已經貌似過時糟粕的東西剛出現時,就將其滅盡呢,只要是糟粕,歷史自會滅之。”

李素這番話,已經充分把科學和文化寬容、人文關懷的關係說清楚了,具體就看諸葛亮的悟性了。

並不是這個世界有了天體物理、揭示了月亮是個麻子坑臉,文人就不能寫“桂華流瓦”了,也不是不能寄託“明月幾時有、千里共嬋娟”了。

諸葛亮畢竟歷史上也是大文學家,他骨子裡感覺有一股還算文藝的火苗被李素點燃了,忽然覺得自己的視野更加神髓。

他做了一年半靈臺令,判斷了一年半天下著作哪些該推廣哪些不值得。其實哪怕沒有諸葛亮來做,歷史也會做出選擇,把最容易傳播最有價值的東西剩下,汙穢落後之物漸漸湮滅在歷史長河中。他諸葛亮只是在加速歷史選擇,而不是代替歷史選擇。

劉妙在旁邊靜靜地聽著,一開始聽諸葛亮把“蟾宮姮娥”之類的美好意向用不可辨駁的客觀事實徹底打碎,也是心裡氣不打一處來。後來聽了李素執中豁達的解釋,充滿了人文關懷,才覺得心裡暖暖的。

“還是伯雅哥哥比那個阿亮有氣度,高度完全不一樣啊。不過也有可能是阿亮還太年輕。”劉妙心中如是暗忖,就想纏著李素寫一點清靜無為以月為象的詩賦。

“李兄,既然說得這麼有道理,何不作詩賦吟詠,以志心物之辯。剛才那番話的悟徹程度,比小妹這修行之人都深遠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