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73章 噴瘋了,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地上設了個新郡、然後要處理新郡和原本北地郡之間不明確邊界的糾紛。

不過,呼廚泉沒有文化,也不善言辭,這種地理勘界的議題,他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尤其他不懂歷史,你要他證明“那個地方自古以來就屬於北地郡”,他也找不到證據。

呼廚泉才不肯吃沒文化的虧,當即招呼帳下護衛,讓他們請個文職幕僚來。

不一會兒,就有一個呼廚泉幕下的年輕文官來了,名叫傅幹,正是北地郡本地人,今年二十一歲。

這傅乾的家族在北地郡這一畝三分地上也算有名了,他父親傅燮,當年是皇甫嵩涼州軍中的一名別部司馬。

中平元年黃巾之亂時,皇甫嵩帶著西涼軍去關東平張角,還在河北的倉亭之戰中帶著傅燮大破黃巾,青州黃巾的幾個最大的渠帥卜己、張伯這些人,就是被傅燮抓獲的。

不過黃巾掃平後,傅燮回到西涼軍,後來在不得人心的涼州刺史耿鄙討伐韓遂時,因為耿鄙軍自亂、耿鄙的另一個軍司馬馬騰也拋棄了耿鄙,導致傅燮戰死在亂軍之中。

傅燮戰死已是八年前的事兒,那時傅幹不過十三歲。過了六年後劉備北伐成功、把北地郡暫時封給呼廚泉放牧養兵、牽制南匈奴偽單于。傅幹既然是北地郡那種窮地方最有名望的文人,當時十九歲,還沒機會出仕,自然被呼廚泉招募成幕僚了。

呼廚泉一個匈奴人,也得不到更有地位的文人投奔,只能找還沒官做的文人。傅幹為他所用,覺得也算是為朝廷辦事,反正呼廚泉是奉劉備之命勤王的,幫他也沒什麼,便混口飯吃。

此刻,呼廚泉把諸葛亮的狡辯大致告訴了傅幹,讓傅幹拿出“自古以來”的證據反駁,傅幹倒也就事論事,說道:

“諸葛令史,這北地郡西界,自古都是以黃河為界,《漢書》便有記載,武帝時即有移民屯墾典農。先漢末年,成帝陽朔三年,更是明確建造‘北典農城’,隸屬於北地郡,估算其故址,大致便是如今馬將軍重新在銀川郡建城的位置。

由此,至少銀川郡在黃河東岸的那部分土地,毫無疑問自漢成帝時就是北地郡土地了,何來重新在無主之地上佔地劃界之說?”

諸葛亮微微搖著摺扇扇柄,暗忖果然還是不能小看呼廚泉帳下的文官,匈奴人雖然沒文化,但既然是以詔安形象出現,還是會有漢人讀書人投奔的。

這個傅幹,別的水平不知道,但歷史書基本功還是紮實的。

至少《漢書》很熟悉,“漢成帝陽朔三年”發生了些什麼地理劃界的事兒都引經據典信口拈來,估計把漢朝皇帝本紀的大事年表都背熟了。

“沒想到跟普通書呆子那樣‘務於精純’的讀書方式也是有點用的,這種尋章摘句引經據典的場合就用得上。我那種‘觀其大略’的讀書方式,不適合這種摳細節的出使談判呢。”諸葛亮心中微微檢討了一下。

不過,也就這麼微微一瞬了,他這次來,各方面都是做了準備的。

畢竟他是諸葛亮嘛,傅幹讀書再精熟,也就讓他猶豫多思考幾秒,起不到更大作用了。

諸葛亮侃侃而談:“傅參軍頗諳史料,對成帝陽朔年間所載大事,與亮所知相同。但傅參軍可知,二百年來,黃河在銀川盆地、乃至河套朔方,多次改道究竟是如何改的呢?”

傅幹直接懵逼了:“改……黃河改道?自古只知黃河下游改道,但自雒陽孟津上游、有陝峽夾束河道,從不知上游也會黃河改道。”

諸葛亮搖頭嘆息:“黃河上游當然也會改道,只有那些群山夾束的所在,河床堅硬,才難以改道。一旦河流從群山中衝出,進入低窪肥沃的盆地平原,又沒有農耕百姓常年維護水利,一旦河床淤泥堆積,漸漸高於兩岸,改道乃是自然之理……

甚至我們可以推測,成帝年間設定典農北城,此後逐漸荒廢,固然有兩漢之交時、涼州隗囂被光武帝平滅後,隗囂殘餘荒廢地方。

可如果以銀川郡土地之肥沃,在朝廷官府失去對地方控制之後,就該繼續屯田自給,連稅賦都不用繳納了,豈不美哉?

連這麼優越的統治條件,當地都漸漸荒廢屯田,顯然就是因為年久無人組織興修水利疏浚堤岸,導致黃河改道沖毀良田家園。如今銀川郡東的若干淤湖即可為證,我此行帶來了地圖……”

傅幹不知道怎麼反駁地理部分,只能像是抓住救命稻草一樣,就事論事地挑其中幾個歷史學的點反駁:“隗囂覆滅之後,典農北城荒廢或許與羌胡、鮮卑坐大有關。說不定是當地的漢人屯民不堪遊牧自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