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番外第39章 一波三折,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諸葛亮今年回來,也已經三十週歲了,按照原先說好的規劃,怎麼也能位列三公級別。
不過,朝廷這些年隨著漸漸深化官制改革,三公的禮儀性待遇性屬性也越來越強,實際政務更多分到了尚書令、侍中和各部卿之間,上面直接對大權獨攬的丞相負責。
之前李素不在,這種情況還好一點,三公中部分職位,偶爾可以臨時代理丞相,今年李素親自恢復掌權後,三公的重新退讓勢不可免。
所以,劉備原本給諸葛亮的規劃,是這次回中原後,攢夠了三年的青徐地方治理經歷、三年的三韓扶桑安撫資歷,可以直接升為侍中,跟尚書令荀攸基本平級了。
而之前的侍中沮授,畢竟是降臣,雖然也可以保留待遇,但將來更多隻會扮演幫諸葛亮查漏補缺的角色,類似於對侍中這個職務的顧問、檢查。
而且沮授畢竟年紀也大了,比荀攸那些人還老,歷史上他官渡之戰後就因為試圖逃歸袁營、被殺於亂軍之中。
如今210年,沮授已經比原本的命運多活了十年,漸漸也出現了年老精力下降的問題,退居二線也沒人會說什麼。
不過,目前為止,“尚書令”和“侍中”的權力平級,也只是行政事實上的,兩者的理論待遇還是有所不同。
主要問題是朝廷制度並沒有規定“侍中”這個職務只許一人擔當,是可以有多個侍中並存的。
所以,要名正言順解決這個待遇問題之後,朝廷中樞的管制才能算是正式向原本後世的“三省六部制”轉化。
這次,李素便打算趁熱打鐵,把這個名正言順的問題解決了。
他向劉備建議,趁機把“侍中”數人中,選取一個正職,以西漢時原本地位較低的“中書令”為名,負責統籌整個朝廷中樞的行政執行部門。
這樣尚書令管“行政法規訂立”,中書令管“行政的實際實施”,名正言順平級。
劉備一開始覺得挺彆扭,主要是“中書令”這個官職原本品秩級別不高,中間也廢棄了一些年份了,現在重新拿回來,忽然把地位拔高,也怕大家依然有刻板印象、認知扭轉不過來。
但李素分析道:當初“尚書令”剛剛設立的時候,品秩也不高,只是實權大,是從漢武帝開始、內外朝制度分離的特殊產物。如今經過三百年,隨著內外朝重新統合,不也被視為“如同三公”了麼?
所以,名分的東西,只要皇帝想改,還是可以輕易改的。
劉備這才採納,表示秋收結束之後,專門找一次朝議,趁機把這個問題議了。
於是,等諸葛亮正式回國、完成述職後,他就會以三十歲之齡、成為大漢三興後的第一位中書令。
未來十年,他的履歷也是顯而易見的,無非是在中書令和尚書令之間切換,把立法和行政的具體工作都徹底熟悉一下,以便將來接李素的班。
當然,最高的丞相之位,諸葛亮在李素退休之前,肯定是別想了,哪怕李素事實上把大部分工作丟給他幹,他也只能是有實無名。
這是沒辦法的,諸葛亮也不會介意,有事弟子服其勞嘛。恩師還在仕途,弟子能離丞相差一步,已經是最好狀態了。
而且諸葛亮心中也有數,將來等他也當了丞相之後,再往後大漢說不定都沒有第三個丞相了,這已經是對他的巨大承認。
……
時間很快到了秋季,諸葛亮回中原的日程已經敲定,但人還沒到。
朝廷中,免不了又有一波對發行新債、大興土木的陣痛反饋,
畢竟,剛開始的時候被劉備和李素的雙簧所忽悠,同意開始專案,那多多少少帶點事急從權的意味,是不得不做的“城下之盟”。等緩過來之後,反噬肯定是會一直持續的。
搞過大專案的人都知道,專案推進期間,意外事件和突發情況,幾乎每天都有。尤其修運河,只要哪天出了事故,死人多了一點,就會有人指手畫腳。
很多朝臣也再次吹毛求疵,向劉備上書進言,力陳應該控制專案規模、或者是拉長工期、削減其他開支。
劉備對於可以接受的微調,也都虛心納諫,原則性的問題,則是堅持態度強硬。
這種博弈當中,不少風言風語和惡意揣測,也是時有發生,
朝廷也不能一位高壓不讓人議論,畢竟甚於防川嘛。
一些朝臣開始揣摩皇帝的心態,認為是“今年是皇帝五十大壽之年,眼看快到陛下的壽辰了,陛下是不是跟丞相商議之後,想趁著還有精力多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