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番外第63章 航海保險,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畢竟十年前大漢全國的鋼年產量才五千多噸(北宋巔峰期三千五百噸)。

十年過去了,還是和平建設的高速發展期,如今關東地區工業水平也成長得跟關西一樣發達了,而關東地形是大平原、人口更為眾多,所以大漢十年來鋼鐵產能翻了一倍都不止。

去年最新的鹽鐵統計資料,是年產鋼接近一萬三千噸。

而十年前,李素坐的船,已經可以跟歷史上17世紀的一流西班牙大帆船、或者說三層甲板蓋倫帆船差不多噸位了,大約是一千五百噸。

十年後的今天,劉備的旗艦已經突破兩千噸,基本上跟18世紀、米國立國之初的“憲法號護衛艦”差不多級別了。也就是拿破崙戰爭時代前、最好的三桅風帆護衛艦級別。

歷史上,西方海船的造船思路,從17世紀的“蓋倫帆船巔峰期”向18世紀的“高速飛剪船、護衛艦”過渡,一個重要的特徵就是把高大的船艉樓給裁撤了,搞成全通式平甲板,造型也更為流線型,船體風阻和流體阻力都更小。

在民用領域,飛剪船就在18世紀出現了,軍用領域則是護衛艦、戰列艦。這些船都不用考慮接舷戰的問題,包括民船也放棄防海盜近戰的抵抗力了,全力堆適航性,戰鬥全部靠大炮。

如今才218年,大炮還遠遠沒出現,海戰也不可能在肉搏距離外就結束戰鬥,所以這種全通平甲板用來當戰船肯定是不適合的。

但皇帝的座艦又不用直接參與戰鬥,造成這樣就沒問題了,反正旁邊一大堆護航。

同理,這種設計思路也適用於遠洋探險船。比如李素準備拿來發現美洲澳洲的,那些地方的土人根本不需要打海戰,為了近戰強勢而放棄的適航性,可以全部撿回來。

另外,風帆時代的船隻,在順風順水的情況下,肯定是小一點的航速更快,因為風力與本身質量的驅動比更高。好比風帆護衛艦肯定比風帆戰列艦開得快。

所以劉備現在這支艦隊,本來皇帝旗艦因為最重,理論上應該是開得最慢的。但唯獨這些大船做了適航性最佳化,而護航艦依然保留高大艉樓、兼顧近戰,這就抵消了原本的航速差異影響。

差不多整支艦隊都可以保持穩定側後風速下8節左右的航速。順風而且風力夠大時,瞬間能到12~15節航速,在帆船時代已經是很誇張了。

船體外表包金屬加強的技術,十年前就有,現在也沿用,還有所改善。

主要是經過這十年的摸索,諸葛家的造船廠在實踐中發現了一個道理:用金屬包裹的鐵甲船,在海里時間久了特別容易生鏽,哪怕刷桐油以及用別的手段上膠刷漆也沒用。

尤其是當金屬包裹層質地不純、各部分成分有所差異時,含相對惰性金屬雜質較多的位置,腐爛鏽蝕起來特別快。

諸葛亮一開始都不知道這是什麼原理,他也沒覺得這問題可以請教李師,因為諸葛亮都已經對“丞相在理工科方面已經沒什麼可以教他的了”這一事實習慣多年。

後來還是他自己搞實驗對比、撞得頭破血流都解決不了,一次偶然機會跟李素提起,李素才憑藉著他超前的物理化學常識,好歹看穿了這個現象的本質——

這種鏽蝕問題,不就是相當於因為船體包鐵不純,所以不同部分之間加上作為電解質的海水、共同形成了一個“原電池”,導致自身一部分和另一部分之間,發生了氧化還原反應嗎?

還別說,這種事故,在各國海軍嘗試軍艦包銅包鐵的早期,還都遇到過,歷史上英國人就是在米國獨立戰爭期間,發現他們的包金屬新軍艦特別容易鏽,耐久度很差。

不過搞一個包了金屬的可拆卸舵面、用那些被犧牲的金屬部分來充當電解池的負極,爛完後換一塊,做到模組化可拆卸可替代,成本也就降下來了,無非是每年損耗一些金屬耗材配件。

技術升級之後,大漢造船工業自然彌補了“鐵甲船無法造得更大、並同時兼顧鐵甲耐用性”這一短板,才有了更先進的戰艦。

另外,在這十年中,隨著當初高倍望遠鏡越來越先進、戰艦桅樓也越來越高大,金屬芯桅杆和金屬龍骨也越來越成熟,桅頂觀測條件也得到了最佳化。

為了解決桅頂風太大的問題,皇帝座艦不好再用百葉窗來觀測,最後是用上了近年來逐步成熟的玻璃燒製技術。

沒看錯,就是很多穿越者穿越之初就拿出來的玻璃,李素都來到這個時代三十年了,才享受到——不過這麼說也不確切,因為非透明玻璃,也就是琉璃,大漢一直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