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番外第52章 漢化東胡草原,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合東胡草原那邊的開拓,趙雲也奉命帶兵,在當地又設立了一個新郡,就叫扶余郡。算是安撫已經被征服並漸漸同化的扶余人,以後再慢慢改名字。

由於草原地廣人稀,當地三個郡加起來、佔據的東胡草原超過15萬平方公里,放在中原的話,幾乎相當於一個最小型的州了。但人口才60多萬,還全境都地勢平坦,所以每個移民可以分得的土地還是非常可觀的。

而且按照後世的歷史,在這些地方也沒有建立州、盟,而是設定了三個地級市。可見當地也確實比較適合作為農耕和遊牧的過渡區,在大興安嶺以內,還是可以搞定居生產方式的。

朝廷就給每個人口都分配了足足一千漢畝的土地,其中三百漢畝可以作為輪作耕種,三年一輪,一年種水稻或者黑麥,第二年種一年大豆,第三年休耕。

遠離遼河的地方,那就徹底放棄水稻只種黑麥。

除此之外,當地在屯墾實踐中,也摸索出了一些節約勞力的套路,是原本內地不常用的,主要是大規模的焚燒秸稈還田——

漢末也沒什麼工業汙染,所以燒點秸稈施肥沒什麼大不了的,環境完全可以承受。

同時期美洲的印第安人,幾千上萬年來都保持了燒荒耕作的傳統,一直能保持到西班牙人入侵。

不過,地廣人稀的地方燒荒和燒秸稈,也要防止火勢無法控制的問題。所以經過一線基層的摸索,總結出了“燒秸稈之前,先把田地四周翻耕出隔離帶”的經驗,確保燒一塊是一塊,別蔓延到大面積的枯草原上。

這些措施都弄上,基本上也就能確保黑麥這種低產作物,也能常年放養式畝產三四百漢斤了。

因為黑麥這種作物,本來優勢就是用水少、耐寒耐大風,缺點是可食用的種子部分產量極低,而莖稈葉子浪費的營養物質太多。

也正因為種子少產量小、莖稈卻粗壯高大,黑麥才那麼抗倒伏,草原上大風環境也不容易吹倒。

但秸稈一多,如果不還田,對土地肥力的消耗就太快了,寒冷環境下自然腐爛堆肥又太慢,燒就是一個很好的解決辦法。

而歷史上毛子在西伯利亞種黑麥,倒是沒有普遍用放火的方式,但他們的休耕週期更長,一塊土地種完黑麥後,多的能休上四五年,等秸稈徹底爛透還田再回來種。

但那是建立在西伯利亞面積更為廣袤、人口更為稀疏的前提下的,那兒不差荒地。通遼、赤峰一帶跟西伯利亞還是沒法比的,還是要稍稍注意節約土地。

一番勤政治理,估計今年當地的百姓就能實現自給自足了。

另外,朝廷發放給當地百姓的土地雖然多,但早期有五年的墾荒免稅期,後續五年還有減半徵稅優惠。加起來十年期滿後,也只按照“佔田一百漢畝”的理論產量的三十稅一來徵稅,也就是休耕輪作的土地算是白送的。

這樣優惠的稅收政策,也就足夠充分調動當地人好好種田生產了。

一千漢畝地皮裡,剩下的七百漢畝當然還是保留草場狀態,可以適度放牧牲畜,但是朝廷會派農政官員幫忙宣傳、統籌,告誡大家注意規模,

不要超過“四十漢畝草場放一頭牛或五隻羊”的規模,因為原本當地的烏桓和鮮卑人都是“遊牧”的,一個地方草吃完了就換個地方。

現在改成了“牧而不遊”,每戶人家草場都是固定死的,不讓再隨便遷移,這就要一定的數學工具輔助,算好養羊規模,免得夏天草旺盛的時候腦子一熱養多了、草消耗過快秋冬餓死。

按照朝廷的最新規劃,也就是每戶牧民不能超過十二頭牛馬或者六十隻羊的養殖規模。

漢末的遊牧民族,本來是不修牛羊食槽,也不會搞有組織地大規模割草囤積飼料、手動投料的。他們的生產方式都很粗放,全是讓牲畜自己直接在地上吃草。

現在改了不許“遊”之後,勞動強度當然要增加,朝廷的農政官員小吏也得下鄉講解,教大家打草青貯,甚至教人不能完全指望牧草自然生長,還可以撒點苜蓿種子。

總之就是漸漸把當地人民改造成完全定居生活方式。

不過,定居放牧的勞動強度雖然大些,比種田還是輕鬆很多。所以稅率肯定也要比耕種類的農業稅高一點,暫定是十五稅一。

也就是每戶牧民每年除了繳納糧食稅之外,還要上繳一頭牛或者馱馬,或者是五隻羊,作為實物稅。

這幾十萬牧民將來安頓好了、生產力走上正軌,大漢朝廷就可以每年多收幾十萬頭牛馬或者幾百萬只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