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66章 不為堯存,不為桀亡,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面對王必陳述的這些迂腐之見,李素當然想立刻就懟回去。這方面可用的論據也太多了,無非是列舉歷代宦官也有建樹、後人應當對事不對人,博採眾長、棄瑕取用……

不過,讓李素意外的是,他居然都沒撈到開口的機會,“本場裁判”就已經親自下場了。

當然,不是劉備,而是司空蔡邕。

“放肆!何迂濁之見也!聖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論世之事,因為之備。故事因於世,而備適於事。

十常侍雖禍國,其所作未必盡皆奢靡害民。爾等以宦者所創便不用,那還讀什麼書,把那些摺頁卷軸都棄了,回去讀竹簡吧。老夫雖與蔡侯同姓,卻從不以為恥。”

蔡邕一開口,那當然是直接引經據典,都不用考慮聽眾的。人家是當世文章楷模,聽不懂那也是下面的人的錯。

而且,退一萬步講,就算蔡邕說得不是完全有道理,王必這種小嘍囉還能爭麼?就算是張義都沒法開口,光是學界名聲就不對等,是碾壓局。

李素摸了摸鼻子,老丈人幫他秒殺了敵人,而且是以很公允的姿態,用不著他出手了。

他沒有再多事,只是趁著岳父說話的機會,偷偷壓低聲音問了一下身邊的助手鄧芝:“這個王必什麼來頭?原先都沒注意到,今天怎麼輪到他跳出來了?前幾天不是侯治中牽頭攻訐翻車之法的麼,臨時換了個官位不值錢的來探路?他是不是關東來的?”

李素之所以有此一問,也是因為王必並非歷史上無名之人,三國演義上都依稀有提過,應該是曹操的人才對。最後還在218年的許昌之亂中幫曹操平過一些叛軍,然後被殺了。

難道是同名同姓的?

鄧芝從成都開始,給李素當秘書,已經跟了好久了,李素該操心的活兒他都清楚,就是個備忘錄的存在。鄧芝聞言立刻低聲回應:

“府尹真是明鑑,這個王必是兩年前曹操求封兗州牧後,派來朝廷謝賞的使者。當初曹操求封的時候,是荀彧來的,到長安時還是王允當政。

荀彧帶著任命回去之後,曹操大喜,派王必帶了重禮再來,結果就是李傕當權了。把使者扣了,後來輾轉在朝廷做個小官。這王必在京師時,漸漸跟本地望族韋氏交好,這次可能是韋氏、杜氏這些京兆世家派來投石問路的。”

(注:“府尹”作為正式官職,要宋朝才有。漢末對郡守敬稱都是“府君”,但京兆尹與河南尹是特例,可以被敬稱為“府尹”)

李素當然不知道這些歷史細節,點點頭表示瞭解。

但事實上,這背後還另有曲折,那得開了上帝視角的人才明白,因為中間牽扯了好幾道蝴蝶效應彎彎繞:

原本的歷史上,王必作為曹操使者,到長安時趕上李傕亂政,也確實有被扣留的風險,但是被黃門侍郎鍾繇向李傕勸諫。

鍾繇說“曹操在是否尊奉長安天子的問題上,態度與二袁不同,袁紹想擁立劉虞時,曹操還表示反對。所以雖然曹操與西涼軍有成皋之戰的仇恨,但只要他尊奉長安的天子,將軍就有希望拉攏曹操制衡袁紹”,李傕覺得鍾繇這番話非常有道理,才放了王必回去。

而歷史上鍾繇之所以後來在長安舊臣當中,最被曹操信任。曹操奉天子之後,鍾繇能成為關中地區的一把手,也跟那時候鍾繇就跟曹操搭上線有關。相當於鍾繇從192到195年,就一直透過王必跟曹操有聯絡。

但現在這一切都變了,鍾繇192年的時候就被王允作為宣旨天使派到南鄭冊封劉備,沒趕上回長安,李傕就殺了王允。鍾繇都不在了,當然沒人勸李傕放了曹操的使者,所以也就連帶蝴蝶效應被扣至今。

不過,李素好歹是透過鄧芝的解讀,知道了王必背後還有些什麼人——其實李素想查還是很輕鬆的,但關鍵他前陣子不是忙麼,一直忙著救災沒心思懟人。鄧芝幫他都把黑材料整好了那就最輕鬆了。

……

王必又說了一些義正辭嚴但不切實際的話,但有了剛才蔡邕的定調子,顯然這些建議都是沒用的。

但還別說,王必最後擺出一副“我這個官可以不做”的姿態,懇求李素一定不要濫用民力,應該考慮“挖渠修翻車等等舉動,何時而止”,該定個明確的時間表來,這一點聽起來還是挺有道理的。

李素是對事不對人,劉備也是一切以有利於儲存百姓為宗旨,最後親自首肯了這一點——因為修水利這種事兒,畢竟是讓老百姓多幹活,重體力勞動會導致食物消耗加快。而乾旱久了的田地,有些是註定今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據說我爹是皇帝

時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