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77章 歷史進入了深水區,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其實,早在楊修被李素派遣出使河北之前,遠在幽州前線的袁紹,就收到過一封來自關中朝廷的詔書。

時間,大約是楊修啟程前七八天,也就是六月底送達的。再算上從弘農到薊縣、路途所需的時間,這份詔書其實是六月初發出的。

毫無疑問,這份詔書,是李素覲見皇帝劉協之後、告訴了劉協“如何堅持殿興有福論為官方意識形態,對如今的大漢朝最好”,劉協根據李素教他的指導精神,配合身邊文臣司徒趙溫等人的謀劃,炮製出了一份安撫袁紹的檔案。

……

六月二十六日,薊縣,原幽州牧府衙內。

這天,袁紹原本正在跟麾下幕僚們,商議對公孫瓚最後盤踞的易京樓的圍攻方略。

想看看有沒有必要調整戰術,從強攻切換回以少量兵力持久圍困、甚至示弱誘敵引誘公孫瓚從堅固的要塞裡鑽出來。

諸位看官或許會好奇:不是早在193年年底的諸侯勢力圖上,就幾乎看不到公孫瓚了麼?原來這人還活著?

確實,公孫瓚還活著,之所以在勢力圖上不容易看見,主要是因為最近八個月來,公孫瓚只剩下了“易京樓”這一座純軍事要塞,其他有經濟價值的大城市全部都丟了。

易這個地方,在易水北岸,也就是幽州和冀州州界的幽州一側,大致在後世的雄安和津門之間。南邊有河有沼澤地

而公孫瓚最後的據點之所以會淪落到這麼一個只有軍事價值的小要塞,也是因為他背後的薊縣、右北平,早在193年秋天的袁紹討伐攻勢中,就紛紛因為懷念劉虞,主動倒戈投降了袁紹。所以公孫瓚其實是腹背受敵,被袁紹和降將包圍了。

而歷史上公孫瓚一開始因為平張舉張純之亂被封為薊侯,後來李傕當權初期殺了劉虞被改封易侯,所以易是公孫瓚個人的侯爵封地,這才沒人在叛亂潮中投袁紹,讓公孫瓚得以固守。

這一世,公孫瓚在平張純的過程中,軍功就已經被師弟劉備分走了一小半,所以從頭到尾都沒當過薊侯,反而是劉虞當過薊侯。公孫瓚倒是省了移封的事兒,他是在李傕執政期間,第一次被封縣侯時就直接拿的易侯。

就這麼一個純軍事要塞,公孫瓚守了八個月,袁紹還沒能圍下來,也並不奇怪,歷史上公孫瓚可是前後守了兩年呢。

易京樓能守,一方面是要塞設施確實堅固——長安雒陽和郿塢的城牆,也不過是“高厚七丈”。而易京樓的土城,周圍的四個角樓的土堆就有六丈高,中央的主臺,光是底下的實心夯土底座就有十丈高!這是比董卓的郿塢城牆還高出三丈!

郿塢之類的城堡還需要四面開城門,而公孫瓚壓根兒就沒打算讓易京樓每一面都有門,整個要塞就留一道朝南對著易水的門,而且還不是木門,破天荒地在華夏戰史上第一次用了全鐵鑄造的城門。

易京樓南面有易水,所以不用再挖溝了,另外三面公孫瓚直接挖了十道壕溝,加起來寬度幾乎與床子弩的最大射程相當。這麼恐怖的堅固程度,袁紹想強攻當然很難啃了。

不過眾所周知,軍事要塞光靠堅固也不能保證久守,還需要後勤物資保障。但這方面公孫瓚的準備工作顯然也不必董卓差——董卓在郿塢屯糧夠“董卓族人、八百美女及守軍兵士二十年食用”,公孫瓚則是直接在易京樓底下的囷、窖裡“屯糧三百萬石”。

按照一個士兵在高強度戰鬥狀態下,二十天吃一石,三百萬石可不得夠兩萬人吃上九年了。所以靠吃是肯定熬不到公孫瓚餓死的那一天的。

而公孫瓚之所以敢於死守,一方面也是懷了類似於董卓“大事不成,在樓內安享晚年”的消沉打算。另一方面,也是在等待“天下有變”。

公孫瓚親口說過:“當今四方虎爭,無有能坐吾城下相守經年者明矣,袁本初其若我何!”

說人話,他就是覺得袁紹自己也未必能一直強勢那麼多年,要是其他軍閥來攻打削弱袁紹,他就有希望逃得活路。

歷史上,公孫瓚的這番期望還真就奏效過,一度導致袁紹舉棋不定。比如原本195年麴義就首攻易京樓不利,還損失了一些兵力,然後被袁紹調走了,直到197年才回來下死力強攻兩年拿下易京樓。

而如今,因為關中朝廷的局勢發生了驟變,皇帝居然從被賊臣挾持的狀態,恢復了自由身。這就導致袁紹和其他軍閥都沒法再用“皇帝說的話都是代表了挾天子的奸臣的意思,所以不用奉詔亂命”的藉口,來無視天子的意圖、按照自己所欲隨意攻伐其他漢臣的州郡土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據說我爹是皇帝

時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