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58章 初中化學從未如此通俗易懂,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樂山堰的開鑿進入正軌之後,李素就懶得再在南安縣視察下去了,反正後續都是按計劃照搬的體力活,能幹上差不多大半年。

南安這地方生活條件又不好,交給基層的監工監軍管著就是了。

不過來都來犍為了,回成都之前,李素也不吝再繞百十里路,去僰道、自貢再轉轉,督導一下大鍊鋼鐵的事業。

李素是二月二十三這天到的僰道縣,跟他一起來的,只有幾個親隨,加上跟著他學習、“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諸葛亮。其他有名有姓的能吏一個都沒來,諸葛瑾和荀攸都在成都和南安搞別的事兒呢。

之所以帶著諸葛亮,也是希望他多漲漲見識,知道各行各業的民間疾苦是怎麼回事兒。畢竟後世的諸葛亮在出山之前,有十一年時間是在隆中附近躬耕隴畝、交遊讀書。

李素一直覺得,那段經歷對於諸葛亮人格的形成、閱歷的豐富有很大幫助。這一世沒工夫讓諸葛亮長期慢慢親自種田參加勞動了,只好帶著他視察各行各業來爭取速成補足這塊短板。而且說不定見識一下鍊鐵工業的運作,李素還能教他點半吊子的化學常識。

因為只是臨時視察,所以李素抵達僰道之前,本地的鍊鐵工坊建設工作,就已經持續了兩個多月了。

可以說是去年冬天農閒時,鐵礦石和無煙煤到貨後,當地的官府就已經在犍為太守陳實的領導下,做了一些擴大鍊鐵坊的基礎工作。李素到了之後,直接在初具雛形的半成品狀態往上走馬觀花指點改良就好。

過完年剛剛虛歲十四歲的諸葛亮,這輩子也是第一次進鍊鐵工坊的後堂,心中頗為好奇,也很是珍惜學習機會。畢竟年少嘛,他原先也只見過鐵匠把已經初步去掉雜質的鐵鍛打成型,或是百鍊法鍛鋼,但從沒見過鐵從鐵礦石變成粗鐵的過程。

諸葛亮可以感受到,李師對他有很高的期望,似乎比他那個已經當郡丞的兄長還高不少,又談不上嚴厲。但就是這種“老大哥注視著你”的期望,讓諸葛亮自己都反而有些壓力,比直接上戒尺和言語嚴厲訓誡還不敢懈怠。

類似於那些上進的學霸偶爾考砸一次回家,寧可被打一頓或者辱罵一頓,也不希望被冷暴力以悲憫同情的目光注視上一個月。

相比於諸葛亮的好奇與不敢懈怠,李素的情緒要輕鬆得多,視察時也偶爾有些小驚喜小意外。

說實話,李素原先也沒怎麼關心過“鐵礦石到粗鐵”的生產工藝,沒怎麼到現場看過,只關注過鍛造加工環節。所以,在陳實的帶領下,參觀僰道新造的最大“高爐”時,李素也驚歎了一下。

陳實剛把李素領進工場,就自豪地顯擺:“右將軍,此爐方廣兩丈,深逾半丈,爐溫甚熾,就算不用無煙泥炭只用木炭,怕是也能日出鐵數千斤,不下於當年京雒之地的國之重器。”

李素頻頻點頭,又問了一些掃盲的問題,才知道,原來西漢末年東漢初年,鍊鐵就已經有了原始的“土高爐”,這並沒有什麼稀罕的。理論上用到黏土坑實現熔鍊的、爐膛封閉的建築,都算土法高爐,所以只要會砌窯內溫度一千一兩百度以上的密封瓷窯,就能造出土高爐了。

東漢初年,朝廷最大的高爐就位於雒陽以東的滎陽地區(後世的鄭州),是國家官營的,出的鐵也都是供京師武庫的配套工匠使用。

那種爐子尺寸是一到兩丈長寬,但高度很矮,不到半丈,內爐膛是黏土貼壁,還沒有耐火磚技術,所以爐膛溫度最多也就一千兩百度。滎陽那座最大的熔爐據說每年為朝廷練十萬漢斤以上的鐵,摺合後世重量大約是三百噸,足足佔了東漢全國鐵產量的近三成。

可見滎陽的鐵爐在東漢絕對是國之重器,也是東漢皇帝確保首都附近的冶金武備能夠碾壓地方外藩的重要保障(雒陽附近的大型鍊鐵基地不止滎陽一處,有考證認為司隸地區的鍊鐵產量達到東漢全國的一半以上,是技術和資源密集型產業)

此時此刻,陳實在僰道這兒搞的鐵爐,最初的原理和思路顯然還是一樣的,只不過規模和工藝有所區別。

不過,李素在簡單的初步參觀後,還是有些疑惑。

李素前世雖然是文科生,但好歹中學化學會考那點知識點還是挺紮實的,純鐵的熔點要一千五百度左右,他還是知道的。

而按照工匠的介紹來估計,李素知道漢末的這種熔爐,估摸著最多隻能到一千二百度,居然也能熔出鐵水——工匠當然說不出“一千兩百度”這個概念,所以當時他們的描述是“爐溫可以在純銅徹底熔汁之後,再提升一成多”。而李素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據說我爹是皇帝

時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