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09章 天子腳下才需要摻沙子,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也就佔十二三萬,已經是非常高的比例了。
當然這些移民也不全是移到河南,只是四分之三移到河南,還有四分之一要移到黃河北岸的河內郡。所以河南尹能增加九萬壯丁。
加上河南尹本地原來留下的人口也就二十九萬,比外地人略多,但因為扶老攜幼拖家帶口,壯丁比例低,本地壯丁才十一萬。
所以河南尹本地加移民,全算上壯丁才剛剛過二十萬,哪怕全部頂格分田也種不完。
不過,考慮到未來國家收回的土地還要備用或者挪為其他用途,暫時也不會把土地的產權都發下去。
只是移民壯丁每人先實授四十漢畝授田(現代12畝)女人和小孩先不授,就種丈夫/父親的田。
如果有餘力種得多的,暫時多種的田算是租種,或者是種滿多少年後附條件允許發給個人,總之還是比較靈活機動的。
移民群體來之前,河南尹的本地居民對於田這種東西的產權也不是很關心,主要是亂世,誰也不知道自己能穩定住多少年。
說不定又一次軍閥殺進京城,就會導致百姓不得不四散流亡,這樣不穩定的狀態下,田又帶不走,田的性質也就沒太多人關注。
不過,李素這樣大規模移民過來,甚至移入人口短期內就佔到本地人的三分之二以上、讓當地總人口增長六七成。這幅準備長治久安下去的架勢,很快讓本地人注意到了分田的問題,並且產生了深深的憂慮和不甘。
地廣人稀不稀缺的時候,很少人注意荒地的產權,稀缺一產生,直接所有人都緊張了。
對於這個問題,李素和諸葛亮當然也是一開始就想到要協調矛盾。暫時安撫的處理意見是:
本地人凡是可以拿得出地契證明,而且至少在朱儁掌管河南尹期間就得到承認的權益,劉備政府當然也一貫承認。要給外地人分田,也只是分確認無主的荒田。
當然,如果是朱儁時期沒承認的地權,是袁術時期冒出來的,甚至袁紹接受雷薄投降後,那一小撮利益集團的產物,就要仔細甄別了。河南尹的戶曹財曹估計能忙活幾個月,釐清這些問題。
原則是不放過一個壞人,不冤枉一個好人。合法財產一定保護,歷史遺留問題也一定要解決。
除了上述的確權之外,諸葛亮還請示李素,對本地原本缺地的農民,也補發確權——外地移民至少分四十漢畝,本地人就分七十漢畝,比外地人待遇高一級。
原來完全沒有產權、只是無政府狀態下自行耕種的,至少補齊到七十漢畝。原本就有一些地的,那就按照50的額外額度補差額。
這個演算法乍一聽聽不明白,給個數字就看懂了:比如原本就有二十漢畝的產權,那就先補到七十漢畝,原來的二十漢畝折一半加到七十上,最終有田八十漢畝。
原來有六十漢畝的,補到七十之後,六十部分折半成三十,加起來就是一百漢畝。
無論原來有多少地,只要是自耕農而非僱佃戶的地主,那就都可以被補齊,原先超過七十的,就一刀切再補三十。
當然要是原來就是莊園主、地主,那就沒得補了,這是合理的抑制豪強。
這樣一番土地確權的組合拳打下來,本地人總算是被安撫住了,河南尹與河內地區的政權過渡期也就平穩銜接。
雖然劉備手上有刀把子,李素哪怕靠來硬的也能壓住本地人。但畢竟作為未來的國都,還是治理手腕和諧一點比較好。
移民矛盾被壓住、暫時出現本地人和外地人的融合之後,劉備政權在雒陽地區的民心掌握率也是急速升高。
畢竟雒陽本地人其實對於“誰代表大漢”不是很關心,天子腳下呆久了,都容易對皇權更替缺乏敬畏心。
覺得這玩意兒不神秘,誰來了都能幹,有種“天子者兵強馬壯者為之”的虛無主義心態。這種京油子心態,是外地人比不了的。
但是,因為李素一張一弛、文武並施的移民融合策略,初期矛盾壓制住之後,很快好處就顯現出來了——移民過來的人,對於劉備政權的忠誠度和認同感非常之高。
畢竟這些人都是在劉備仁政治理下生活了至少八年,還被劉備分了田,還享受了前些年益州的“工業化紅利”。
甚至他們還有家人父母在成都老家、拿著劉備給的“移民父母減免稅”甚至是“移民父母退休口糧津貼”。這些成都周邊移民來的人,怎麼可能不死忠於劉備政權。
諸葛亮還特地讓本地人的分田鄉村與外地移民的鄉村錯雜安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