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55章 首先排除一個正確答案,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戰陣之上,當真也是妙用無窮。只是把羊馬牆從普通的矮牆變成緩坡加塹壕的形式,居然有如此效果。

昆陽城地勢較高,沒有護城河,原本是個弱點,沒想到這種越靠近城牆越緩緩上升的爬坡地形,稍加整頓平整,修飾坡度,強弩直射殺敵的效果竟如此之好。”

原來,古代普通的羊馬牆工事,就只是在護城河後面弄一道矮牆,也就一人高左右,可以在敵人還沒渡河的時候,就安排士兵守在這兒,用弓弩平射壓制河面。

而一旦護城河被突破,傳統羊馬牆就得放棄了,同時羊馬牆的結構,還有可能導致反過來被攻城方利用,攻城部隊一旦填平了河、推進到羊馬牆後面,就可以貓著腰以羊馬牆遮蔽箭矢,對著城頭拋射。

當然因為羊馬牆太矮,而主城牆起碼是羊馬牆高度的三倍,所以主城牆上的守軍還是有居高臨下的優勢的。攻城方弓弩手蹲著或者跪著還是會被居高臨下的箭雨射到,只能是在放箭裝填間隙背靠著羊馬牆背側坐著裝填。

但是,眼前昆陽城的羊馬牆,因為反正沒有護城河,所以諸葛亮在李素的點撥下,其實是修成了一個逐次向上抬升的緩坡,並沒有明顯突出地面的牆體。

而原本供守方弩手藏身的掩體,直接就挖成了一條“半溝”——之所以說是半溝,是因為這條溝只有朝著敵人的那一側是有切面的,而朝向自己人的那一側沒有切面,只有坡面。

朝敵一側的深度,也只是剛好跟守軍弓弩手的胸齊平,守兵可以跟近代戰爭貓在塹壕裡的步槍兵一樣,只在地面上露出頭和脖子,以及一部分手臂放箭,整個身體絕大部分是藏在地下的。

可別小看這個設計,這種設計的精髓不僅僅是更好的掩體,還有卡攻城方的走位、導致攻擊方被弓弩射中的機率大大提升。

因為正常野戰中,攻守雙方如果海拔高度一樣、弓弩平射的命中率其實是很高的,拋射命中率才低。平射是掃一條線的,截面上敵軍層層疊疊,射不中前排的還有可能蒙到後排的,只要箭矢飛行的軌跡上有敵人,就能射中。

而拋射命中率低,是因為拋射只是打擊一個點,箭矢從天而降,不僅要左右瞄準,還得前後上下也準,等於是從一維直線瞄準變成二維平面投影瞄準,命中率就降低了一個數量級。

只可惜野戰中平射的機會極少,所謂臨陣不過三矢,那是連遠距離時的拋射都算上了,真正最後平射的可能也就一次機會。

而且野戰陣型厚,平射的話最多隻有第一排或者前兩排能輸出,後面的人為了防止射到戰友還是隻能拋射(第一排跪著放箭,第二排站著放箭)。

或者是裝填速度特別慢的弩,搞成類似“火槍三段擊”那樣輪流上前放箭、退後裝填。這就導致輸出密度較差。

攻城戰可以給遠端火力的持續輸出提供極大的便利,敵軍衝鋒過程中你射幾十輪的機會都有。可城池被攻破的案例依然比比皆是、守城弓弩對攻城兵的殺傷並沒有比野戰幾十倍的增長,這裡面其實就是一個簡單的物理誤區——

那就是守城兵雖然得到了高度的優勢,而且不會被近身,但守城兵失去了“平射封鎖一條線”的機會,只能是居高臨下立體射擊。

城牆上往下射的箭都是打擊單一一個點的,又要瞄左右又要調上下高低,這個點沒蒙到就白射了。也正是這個物理原理,才導致守城方沒有對攻城方絕對碾壓。

而這個問題,其實西方世界到了大航海時代,就已經隨著工程幾何學的普及,被解決了——

西方人十六世紀開始造的稜堡,城牆高度降低了,因此可以在城牆前面、護城河對岸堆長長的緩坡,這道坡的長度基本上跟當時火槍的最大射程一致。

攻城士兵走到這個坡上後,就不再是水平往前走,而是在爬坡。爬坡的坡度跟城牆上守兵的步槍瞄準線始終是徹底吻合的,因此屠殺效率成倍提高。(見一會兒的彩蛋章附圖)

等於是原本在打戰地、吃雞之類的三維射擊遊戲,忽然簡化到了二維平面的橫版過關射擊遊戲,只要瞄個左右,左右準了必中,高低上下的維度被取消掉了。

那屠殺效率簡直槓槓的。

當然,諸葛亮沒有那麼多人力進行西方稜堡式的施工,畢竟東方的城池面積比西方大得多,造一道“跟城牆長度相同、寬三百步的土坡”,哪怕這土坡高度才一人高,土工作業量也已經比修城牆本身都大了。

所以,諸葛亮只是把這道切線坡的長度控制在五十步寬,跟連弩的射程相當,這樣一來單位城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