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00章 邀買人心的本能,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雲南的貨要水運到四川根本不可能,還處在“五月渡瀘、深入不毛”的狀態呢。
畢竟民國都在盤灘,漢末的人有什麼好抱怨的?
但到了當代,就在巧家老君灘同一個位置,卻修了地球上單機容量最大的白鶴灘電站。
央視記者去採訪時,參觀了機組之後提問:“目前外國同類產品、國際最先進水平能做到多少精度?”
得到的回答是:“地球上目前沒有這麼大的同類產品,無法比較。”
可見蜀道雖難,只要擅長利用水力、發揮水能資源,就可以變廢為寶。
從李素引入水力技術以來,這些東西在華夏大地上的傳播擴散,也不過才八年,能做到現在這樣已經很不錯了。
其他州不但天然水能資源少,而且水利工程建設時間也短。七個州加起來,第一年有四個億水能費、一個多億工業稅,就很不錯了。
劉備粗淺聽取了其中的“科學原理”,意識到要江河落差大的險峻之地才能建設,也就沒對這個成績過多質疑。
不過,當他再細看這個賬目裡的資料構成後,還是有一點讓劉備很驚訝:除了益州之外,水能使用費第二高的居然是涼州。
而且一個涼州就佔掉了四億水能費裡的三億,其他六個州加起來才一億。
那六州的一億裡,雍州又佔了六千萬,主要是靠長安上游的黃河壺口瀑布周邊的支流航運整治,開發了一些小規模水能。剩下五州只有四千萬,著實可憐。
劉備久住長安,所以天子腳下那點工程他還是挺了解的,雍州有六千萬他不意外,他意外的是涼州的三個億。
“涼州怎麼會預期水能使用費那麼高的?西北可是缺水之地啊。而且怎麼是元直任職過的金城郡?朕竟不知元直還有這等治民理財之才?”劉備神思恍惚地回憶著。
劉巴聽了這個問題,一時不知如何回答。
還是李素連忙幫著解說:“那是三年前臣跟雲長西征平涼時,規劃過把金城郡建設為西北工商樞紐。在蘭州城西、黃河上游與湟水洮水交匯之處,有落差巨大的峽谷名劉家峽。
雲長與元直在涼時花費數年整治河道、引導庫容蓄水,如今全國絕大多數的棉紗水紡都在蘭州劉家峽,綿延數十里都是紡紗工場,祁連山麓河西走廊、乃至整個西北種的棉花,也都運到那兒紡紗織成棉布。”
劉備下意識撫摸了一下身上裡面穿的純棉衣服,倒是意識到自己有些不接地氣了,作為皇帝都沒關心過如今國內的棉布產業都在哪兒。
作為全國的棉紗棉布之都,蘭州能交三個億的水能使用費,也不算過分了。
劉備嘆道:“朕自入長安以來,一未對外御駕親征,二未巡視地方州郡,就沒有出過雍州地界。本來是想著儉省費用,竟因此不知遠人民生,倒有些不知民間疾苦了。”
劉巴連忙勸說:“陛下勤政,與民休息,這是百姓之福。何況陛下有那麼多絕對可以信賴的心腹股肱重臣整治地方,風化儼然,下情上達,毫無阻滯。
陛下縱然愛民,想要巡視天下治績,也當在天下太平之後考慮,如此則不至勞民傷財。”
劉備擺擺手:“朕隨口一說,益州朕也巡視過多年,深諳民情,河北淪陷諸州,本是朕故鄉,也熟,將來光復幽冀之地時,朕要親征督戰。以後太平了,涼州要巡視一下,南邊荊楚吳越之地也不能少。”
劉備稍微走神意淫了一會兒,然後繼續往下審劉巴的細則其他部分。
水能費是計徵辦法上最複雜的一類,這個搞定了之後,後面其實都更簡單,也便於理解。
劉備大致看了一下,織機的工業稅是按照每臺蜀錦織機一年一千五百錢、每臺棉布織機每年一千錢收的。
這些機器比舊機器可以節約兩個人左右的勞動力,用一個織工就織出原先三個人的產量。所以多收的稅比一個人一年的稅還低一些,商戶也承受得了。
另一方面,劉巴也不是本著刻意盤剝,他在制定費率的時候同樣本著李素教他的指導精神,想到了要“鼓勵提高機器效率”。
所以無論未來機器有沒有進一步進步,只要是使用一個工人操作的絲織機,始終是一年一千五百錢。
如果再有一個諸葛亮這樣的天才進一步最佳化技術,出現“20版織錦機”,能做到老式機器的五倍生產效率,也依然是交那麼多稅。
科技越進步賺得越多,這個立法精神和鼓勵方向也就沒問題。
劉備之前記得,李素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