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36章 諸葛三策,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透過性優勢、阻延敵軍水軍追擊速度”。

現在更是天馬行空到讓關羽可以考慮在特定情況下,“反覆渡過黃河河面,在南北岸反覆橫跳避敵人”。

這裡面具體細節一時半會兒說不清楚,但總的原則就是利用水路交替,繞過一些單純走水過不去的地方、或者是單純走陸過不去的地方。

這並不是異想天開——因為歷史上就在二百年後,東晉末年劉裕北伐滅十六國中的後秦時,就用過水陸並進、把東晉的戰船強行靠在黃河北岸中條山山坡一側,用民夫拉縴拖過了三門峽天險。劉裕也因此成了史書記載的人類第一個把戰船開過黃河三門峽的軍事家。

因為三門峽附近,是南側崤山的懸崖更為陡峭,那是連縴夫立足的地方都沒有的,不可能拉船。但北岸中條山的南坡相對平緩,有些地方是可以縴夫拉縴的。劉裕也正是因為要保護北岸的縴夫,才讓步兵登陸擺車陣打出了“卻月陣破北魏騎兵”的戰例。

(注:歷史上劉協東歸走到弘農時,就是在三門峽附近遭到李傕郭汜追擊,南岸的漢軍被西涼軍幾乎全滅,董承就是在三門峽以下找了條船,把劉協運走。當時是用了十幾匹綢緞打結連綴,綁在劉協腰上吊下懸崖的。後宮后妃都是讓外戚背在身上吊下去,三國志和演義都有明確記載。連皇帝都得吊崖逃生,可見南岸崤山的三門峽是絕對天險不可能透過。)

現在關羽有水陸兩用的大篷車,雖然危險一點,但劉裕的民夫能立足的地方,把車強行推過中條山山坡、翻越三門峽再放下水,也不是完全沒可能。

無非就是上坡的時候要卸貨輕載、把貨都人力背上山,空車讓戰馬拉,否則全載重的車肯定是拉不上中條山山坡的。關羽要是能做到,並靠此逃出生天,也算是人類行軍史上的壯舉了,能跟劉裕和奧斯曼穆二世相提並論。

敵人要是追著追著看到他走這條死衚衕跑了,估計表情會跟94版三國演義電視劇上、蔡瑁追劉備追到檀溪裡、結果追著追著的盧馬一個西遊記串場特效、跳到檀溪對岸懸崖上一樣震驚。

這條路線,好處是也能全師而退,同時也能酌情配合上策裡說的“我軍走了之後,派敢死隊順流燒燬小平津敵船拖延敵追擊”的補充計劃。

壞處只是路比上策更難走,路上肯定要摔死人,士兵體力消耗也極大,同時每次渡過黃河都是一次變數,不知道有什麼意外,要領兵大將的臨場隨機應變指揮能力極強,否則一個閃失就容易遇險崩潰。

關羽內心覺得這個可以考慮,後面的執行細節還非常繁瑣,他就暫時不去看,先看下策的撤退路線。

下策的撤退路線,就最穩了——把上策提到的“假裝要走崤山北坡陸路翻山撤退”這個“佯攻”變成“主攻”,真的走這條路撤就行了。

壞處嗎,關羽也很清楚,不用看都知道了——主要是被追擊的這六天裡,關羽自己也在想怎麼撤。他自己就想到過這條路。

這條路要拋棄全部戰馬、車船和物資,鐵甲如果太沉重不易翻山可能也要丟掉一些,不丟鐵甲的話翻山時摔死的人數估計也是最多的。

函谷關以北,確實是有山僻險峻小路可以走人,只是不能過車馬,所以沒法作為大軍進攻的戰略通道,正常攻打時不破函谷關主路,翻了崤山也只有被圍敵後餓死的命,但用來逃亡還是可以的。

關羽遲遲猶豫沒選,也是覺得要拋棄的東西太多了,捨不得資敵,還想僵持待變——畢竟六天前剛開始追擊戰時,他軍中的箭矢還有百萬支以上,糧食經過補充也能吃個二十天。

既然如此,以他的帶兵經驗,肯定是內心設了一個警戒線,比如糧食吃剩不到五天了、弓箭數量少於二十萬支了,那就得考慮這個撤兵路線。否則物資沒花完白送給呂布多虧?

呂布想要,那也得射給呂布不能送給呂布!讓呂布來人肉借箭!

除了消耗品要基本用完,真到了那一天,這些篷車關羽也會全部一把火燒了,帶不走也燒不毀的東西也要想辦法砸碎、掩埋,總之要儘量破壞隱匿以免資敵,鐵甲這種實在不容易破壞的哪怕費點事沉黃河也好。

不過,現在既然諸葛亮的中策也很有希望滿足實施條件,關羽覺得這個“所見略同”的下策還是先放放吧。反正下策不用學,他自己就會。

先看看怎麼促成中策實施的全部先決條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