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43章 圍標式科舉,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翦和秦始皇這個頭就沒開好。
李素是覺得:歷史上諸葛亮搞內政審計方面也頗有建樹,能做到“吏不容奷,人懷自厲”,如今年紀資歷也夠了,讓他積攢積攢這方面的經驗也不錯。
而且本該制定《蜀科》的五人當中,如今只有法正、劉巴、諸葛亮三人級別資歷夠了,這些人當然要吸收到新帝變法的監察執行工作中來。
原本《蜀科》的第四號修訂人李嚴因為這一世擔任武職為主,加上年紀太輕,現在還在荊州當將領,地位遠在周泰甘寧等人之下,是不可能來修法了。
另外的伊籍因為跟著劉表,來投太晚,如今什麼地位都沒有,依然只是一州之別駕,也不可能參與立法。
就算劉備當了皇帝后,伊籍這個帶資進組之人也只能提到中央的大鴻臚下面,做個三把手以下的外交官——目前最可能的是接替剛剛跑路的大行令楊修。
這裡說句題外話,楊修因為父親楊彪跟著雒陽朝廷舊班底去了鄴城繼續當太尉,楊修也只好到袁紹那兒去了,就是最近一兩個月的事兒。
好在楊修本身就是兩頭下注,當年他做外交官時,促成劉備袁紹聯盟,本來就是兩頭賣好聯手坑袁術、曹操,所以楊修為了父親而投袁紹是絲毫沒有障礙的。
楊家和袁家的聯姻關係也一直在,楊修去了之後袁紹又嫁了個本家侄女兒給他。還把楊修的官職從原本雒陽朝廷的大行令進一步提拔到大鴻臚丞,相當於是從外交部門的三把手提到二把手了。
楊修沒法被劉備持久拉住,也跟袁紹的九品官人法的誘惑力對世家大族尤其是四世三公家族的誘惑太大有關,哪怕跟著劉備也很有前途,依然讓名門望族投袁。這也是李素不得不打著改革察舉制弄有限科舉制的原因之一。
好在劉備也不缺人才不缺做官的,天下總有有才幹的,那些名門望族名聲大的投了袁,劉備還可以拔擢髮掘有才無名望的人。
李素跟諸葛亮剛聊完他本人在後續變法中的工作安排,法正和劉巴等人也到了,數人一陣寒暄之後,李素便吩咐侍女布席開宴,大家邊吃邊聊變法第一步的執行。
法正見諸葛亮也在,還跟他私聊了一會兒,確認諸葛亮是否知道察舉制變法的具體內容、有沒有資格與聞。得知李素並不瞞他,法正也就敞開了吃喝討論。
李素讓自己的私人秘書鄧芝取來幾個卷軸,先把考試的具體方法釐清了一下:“我們這個察舉考核改制,主要是要把筆試和麵試都穩定化、制度化,確保每個官選出來之前,都要經過筆試和麵試,不能省略。
另外,考核的科目要固定。可以根據出缺官員的職務品類不同,有少數專業科目不同,但基礎考核科目是一樣的。”
李素這麼說,開了上帝視角的普通看官或許會覺得這是一個科舉制的變種,比科舉制加了更多模糊不確定、不便於取信於寒門的“面試”。
但是聽在諸葛亮法正劉巴等人耳中,則是另一個感覺,因為他們都是不由自主跟舊的察舉制在比,所以覺得除了“增加考試科目和筆試”之外,其他跟察舉制差別不大。
這就涉及到很多對察舉制不瞭解的看官的誤區了:察舉制其實本來就是很重視考核的!地方上選上來的人,到了中央也要當郎官或者入太學學習,然後考核成績能力合格才能做官。
只是後期的察舉制越來越糜爛,考核形同虛設,但制度本身始終是堅持要考的。
諸葛亮便好奇:“那除了科目和必須筆試之外,其他和舊制似乎差別不大?”
李素指出:“當然差距很大,之前察舉制名義上要考,實際執行卻糜爛,一個關鍵在於每年察舉的人太少,察舉上來就是要預定給官做的了,這種考試只是一個把關,不是一個選拔,還有什麼意義?
所以,考試必須差額,我準備勸陛下,改革之後,每年地方上必須按五倍的侯選數量來舉,然後朝廷來察,察完之後把成績差的四個退回去。
這樣的改革,步子不會太大,地方上的太守們還是會支援的,世家大族也不至於立刻反抗。只要我們溫水煮蟾蜍把第一步實行下去了,後面他們就無力反抗了。”
法正想了想,苦笑著說:“以察舉制如今之糜爛,地方太守都是胡亂察舉世家大族以報恩,或舞弊。現在要一次性舉五倍人數,他們的關係戶多半就沒得做官了,恐怕還是要反抗。”
李素顯然是經驗豐富,這幾個月早就憋好了滿滿一肚子壞水了:“孝直,這就是需要你暗中安撫他們的地方了。你可以設法分化瓦解,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