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58章 禰衡語錄:李素,誤國庸奴耳!,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蔡瑁沒有在蒯良那裡求來他想要的支援。
但他仍然選擇了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趁著科舉考試前的最後十幾天,儘量用不會暴露、潛移默化的方式,給李素添堵,破壞荊州士人與新統治者的團結。
蔡瑁這人智商還是稍微有一點的,只不過不往正道上使,專門往歪門邪道潑灑。他很快就想到,要暗中抹黑李素的統治,最好的辦法就是“逼得一部分之前躲避戰亂而流亡荊州寓居的名士重新憤而離開”。
當然這事兒不能做得太直白,如果對方移居的可能性不大,就不能直接勸說,免得漏出破綻馬腳、對方直接去李素那兒告密,事情就麻煩了。
只能是先試探、看對方有點意思,再慢慢和盤托出,把對方變成同一條繩上的螞蚱。
偏偏蔡瑁這一手,一開始還真有點效果,很有可能成功——這是李素之前制定的科舉制度的條款決定的,李素的科舉,天生有一個硬傷,很不符合荊北地區的具體情況。
那就是目前的科舉,相比於戰時的唯才是舉,乃至原本的察舉與唯才是舉的結合使用,有一個很大的缺陷:對於非籍貫地的人才的任用和提拔,有很大的阻礙。
說個最簡單的,原先的察舉制,郡守要推選一個祖籍是外地來的遊學學者為孝廉,或者州牧要舉他茂才,阻力相對還小一些。反正大家各憑本事看人脈,地方保護主義相對沒那麼嚴重。
而唯才是舉制更是長官意志君主好惡就能用人,在選才的籍貫問題上自然是最靈活的。
但圍標式科舉開始後,地方上要確保“朝廷改革後,事實上依然承諾這個名額由本地大族影響控制”,就得圍得更徹底,要防止撈過界,比如防止一個世家大族把隔壁郡的名額也佔了,政府肯定會嚴格限制舉子的籍貫。
說個容易理解的:選才越是偏向於公平的考試,對於考試的移民打擊就越嚴格。後世對高考移民的打擊,絕對比漢末李素剛搞出來的科舉制更嚴格。
而且李素今年因為時間倉促,還建議劉備搞了南北分場考試,這樣籍貫嚴查就更厲害了。
得防止北方雍州涼州河東漢中計程車子在本州郡舉不上來後、託關係假裝移民到南方舉。
還得防止有人利用南北場考試難度競爭烈度可能有差異,
還要防止有北方人學了北榜友人的應試經驗後、立刻趕到南方再考、發揮自己的經驗優勢……
這種種紛繁複雜的行政堵漏考慮,結果就徹底把“外地人”的利益全盤犧牲了,你的籍貫不在這兒,你就考不了!
而且這問題看似無解,科舉倉促實施的第一年,只能如此,暫時犧牲這部分人為大局的制度建設讓路。
這一點犧牲,如果是在別的州,問題倒也不大。但是在荊州,尤其是劉備剛控制的荊北地區,卻引發了大問題:
歷史上,荊北地區的中原流亡名士、士子特別多!劉表可是以“得士而不能用”著稱的。
隨便掰著手指頭數數,都知道有很多宛、雒、潁川、汝南計程車人,之前因為袁術的殘暴統治和戰亂逃到劉表轄區。現在李素為了制度建設,讓這些人今年沒法考試沒法被舉,再被蔡瑁煽風點火一下,肯定會有人忿忿不平移民離開。
蔡瑁選擇的最初幾個目標,是居住在襄陽郡北部、跟蔡瑁老家比較近的朋友。
第一個拜訪的,名叫趙儼,是個籍貫豫州潁川郡人士。趙家在潁川算不上大族,但也略有名聲,是讀書人家,如果回到潁川的話,是有可能被當地諸侯提拔做官的。
而且事實上,趙儼這人也是在原本歷史的建安初年,看曹操平定了潁川建都許昌,就回許昌投曹了。曹操也讓趙儼從縣令開始做起,可見此人做官的才幹也確實是有點的。
除了趙儼之外,蔡瑁順路拜訪的第二個名士名叫石韜,也是潁川流亡來襄陽的,也是歷史上建安初年回去投曹做官的。如今看劉備希望更大,他們才沒回去潁川投袁紹(潁川目前是袁紹攻佔,不是曹操的轄區)
但如果劉備改革選官制度後不給這些外地人機會,那他們顯然也是會走的。
蔡瑁一開始比較謹慎小心,也不說勸他們走,只是先請他們喝酒、跟他們聊近況,同情他們“今科沒得參考”的遭遇。喝著喝著,就感慨起李素這一套制度對於名士的不公:
“二位都已經是如此名士,分別是隱士司馬徽、大儒宋忠的得意弟子了,居然連官都沒得做,還得考試,甚至還不給考試機會!”
說到命運的不公,趙儼石韜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