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紅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3章 儒之隱患,東方之事,諸天一道,小白紅了,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從孔子離世,儒家的政治主張就一直未能得以伸展。

孟子之後,這個學派似乎已經筋疲力盡,奔走仕途矢志復辟的精神大大衰減,漸漸的儒家學派的人便專務於治學授徒。

然而這種無奈的收斂,卻使儒家意外的發展為天下最為蓬勃的學派,各郡皆有儒家名士之私學,堪稱弟子遍佈天下。

與此同時,孔氏一門穩定傳承繁衍頗盛,至秦一統天下,孔門已經傳到了第九代。

九代之中,除第八代子慎做過幾年末期魏國的丞相,其餘盡皆沒有做官,都在治學。

秦一統天下之後,帝國一力推行新政創制,大肆搜求各方人才。

凡六國舊官吏之清廉能事者,盡皆留用。

凡天下學派名士,各郡縣官署都奉命著力搜求,而後直接送人咸陽太學學宮。

在此大勢之下,嬴政與帝國重臣們在開始時期的見識是一致的。

四海歸一,當以興盛太平文明為主旨,儘可能少的以政見取人。

也就是說,搜求人才不再如同戰國大爭之世那般以治國理念為最重要標準,允許將不同治國理念的學派一起納入帝國的海洋。

這也是葉千秋當初和嬴政提過的,一個大一統王朝應該擁有多元文化的存在。

當然,這裡有一個不言自明的標尺,凡這些百家士子必須擁戴帝國新政。

基於此等轉變,嬴政皇帝與李斯等一班重臣會商,決意以對待儒家為楷模,向天下彰顯帝國新政的納才之道。

天下皆知,秦儒疏離,秦儒相輕,自古有之。

當年,孔子西行不入秦,後來的儒家名士也極少入秦,即或是遊歷列國,儒家之士也極少涉足秦國。

其間根源雖然很難歸結為某一種原因,但是儒家蔑視秦人秦風,認為秦為愚昧夷狄是不爭的事實。

在秦孝公之前,秦人對儒家的這種蔑視是無奈的。

自孝公商鞅變法崛起,秦國搜求經世人才,對主張復辟與仁政的儒家,是打心眼裡蔑視的。

戰國百餘年,山東六國計程車子大量流入秦國,儒家之士依然寥寥無幾。

而大秦帝國一旦能敬儒而用,則無疑是海納百川的最好證明。

於是,這個顯學流派,便被嬴政隆重而顯赫的推上了帝國政壇。

孔子的後代孔鮒被皇帝任命為可以比擬舊時諸侯的高爵——文通君,官拜少傅。

在葉千秋不在咸陽的這些年,統領學宮的人便是文通君孔鮒。

當葉千秋這個學宮大祭酒回到太玄學宮的時候,這個孔鮒帶著一票儒家弟子前來拜謁。

葉千秋既是太玄學宮大祭酒,又是當世舉足輕重的名士大家。

於情於理,這些人都該前來拜謁葉千秋。

在學宮的小樹林中。

葉千秋親切友好的接見了這些儒家弟子。

和小聖賢莊的儒家弟子不同,太玄學宮的儒家弟子幾乎都是孔鮒的門生故舊。

這個叫孔鮒的中年人身上刻板的體現著儒家的規矩。

葉千秋並沒有和這些人多聊。

這些年,道家弟子也有在太玄學宮駐紮的。

當然,比起浩浩蕩蕩的儒家弟子來說,其他學派的弟子要少的太多。

今日,葉千秋見了這些儒生,便覺得這些儒生之中大多都是死板教條,刻板之輩。

儒家的那些詩、書六藝倒是搞的門清兒,就是沒有幾個能幹實事的。

葉千秋對學宮的現狀很不滿意。

所以,愈發的想著早日將天下間真正的百家之才給收攏起來,讓太玄學宮成為名副其實的天下文化樞紐中心。

百家爭鳴的時代已經過去,百家的輝煌不可能再重現,但是百家的延續還是很有必要的。

但是,儒家要用,但並不是眼下這個用法。

葉千秋已經感覺到將來儒家的一部分人必然會被嬴政所惱,成為霸道之下的炮灰。

因為儒家除了講究君臣父子這些綱常倫理,還一向講求復辟、復禮、復古、仁政。

若是將來六國遺族復辟,必以恢復諸侯舊制王道仁政為主張。

否則,便沒有號召天下之大旗,則名不正言不順。

想到這裡,葉千秋就不禁想到了桑海城的小聖賢莊。

小聖賢莊是儒家的主要所在之地,名聞天下。

小聖賢莊的儒家弟子,也遠遠要比太玄學宮裡的這些孔子後代要強的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絕世相師

蒼百劫

灰太狼和紅太狼之穿梭各種世界

輓歌傾城

盛唐!我這個瘸腿太子調教四方!

月光光小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