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50部分,北宋有坦克,大熱,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為科舉做準備。
北宋的科舉是論、策取士,《易官義》《詩經》《書經》《周禮》《禮記》稱為大經,《論語》《孟子》稱為兼經,定為應考士子的必讀書。
考試為四場:一場考大經,二場考兼經,三場考論,最後一場考策。殿試僅考策。
後來隨著政治鬥爭的變化,《三經新義》被取消,有時考詩賦,有時考經義,有時兼而有之,變換不定。
這些科舉所考的書籍很多楊康根本就沒見過讀過,他只看過《詩經》和《周禮》,這還是那周老夫子給看的,畢竟年歲尚小,周老夫子也沒打算讓他這麼早就去參加科舉,所以很多書籍都沒有教楊康。
楊康的才能如何,李初知道。
如果讓他正兒八經的去學習,然後再去經過各種考試,靠自己的本事是絕對能考的上的。
只是這個時間多長,那就說不定了。
也許需要十年,也許二十年,三十年。
不過,真當要等那一天的時候,楊康也早已成為青年了。
十年後,二十年後的事情誰能說的定?
而且李初也不想楊康去學哪些個什麼經義之類的書籍。儒家,儒學,李初是尊重,但是尊重不代表必須要用他,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方便鞏固自己的位置和掌控,而且儒學一道發展這麼多年來早已經變了味道。
別的不說,就說明朝時期的一些封建習俗,比如女子裹足,女子不能出門,女子地位等等等之類的。
還有其他之類的一些東西,李初都不想再去提。
這些東西是誰提出來的?
李初好像記得是一個叫程朱的人提出來的,至於不是叫程朱,還是是兩個不同的人李初就不得而知了,反正這個理學是就是儒學的一種,對後世影響十分惡劣,然後出那種書呆子、頑固份子也多,一個不好很容易扼殺本身的聰慧。
當初送楊康去周老夫子學習更多的是為了啟蒙。
楊康今年也有十三了,然則因為此前家庭狀況,並沒有多少餘錢去上學,很多書籍姿勢都是自己在外偷學的。
李初在膝上型電腦里弄了一些書籍課本過來。
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