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荊斬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9部分,北洋軍閥史話,披荊斬棘,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望來京一行,計議大局。”於是熊才在半推半就中入京。未入京前,他的組閣大命已發表,且得國會同意。
民國2年7月31日袁任命熊希齡為國務總理。這時候,南北戰爭還在進行,南京還在爭奪戰中,廣東、湖南、福建、四川都在鬧獨立。在北京,國民黨雖然仍是國會中的第一大政黨,可是已經是有名無實,發生不了大作用。袁這時提出以進步黨的熊希齡組閣,在國民黨議員看來,進步黨的內閣比軍閥內閣好些,而進步黨在國會中是第二大黨,因此國會投票表決熊希齡為國務總理的時候,自然非常順利地獲得透過。
熊本人被總統提名,和被國會同意,雖然極為順利,可是他的內閣卻很難產,閣員名單遲遲不能決定,這是由於人選和職位的安排非常困難,這些困難不是來自國會,而是來自袁世凱。熊既然接受了組閣大命,就希望組成一個全國的第一流的“人才內閣”,想把全國的“大名流”都網羅在新閣中,足以一新耳目。在熊的心目中,所謂的人才和名流,當然是屬於進步黨或從前的君主立憲派。熊的想法和袁的打算是不相符的。袁對於內閣中的財政、陸軍、外交、內政、交通幾部的人事決不放手,早有安排,只留下教育、司法、農商三個部給熊支配。這三個部都是冷衙門,在袁與同盟會合作時期,他曾把這些衙門分配給同盟會,民元第一個袁政府的內閣,蔡元培是教育總長、王寵惠是司法總長、宋教仁是農林總長,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