猥瑣的大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4章 君臣奏對之論千古明君 一,穿越後的沒羞沒臊,猥瑣的大叔,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漢武帝是公認的千古名君,是古代少數被人稱道的明君之一,但是王休卻說出這麼一句話,讓陳建民感到十分詫異。 “你這話朕不能苟同,想那漢武帝十七歲登基,掌權後採納主父偃的建議,頒行推恩令,解決了漢朝地方諸侯的權利過大的隱患,將鹽、鐵開採權和鑄幣權全部收歸中央。 思想上採用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結束先秦以來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的局面,最厲害的是先征伐朝鮮、南方的百越;再征討大宛、趕走了匈奴。還有著名的絲綢之路也在這個時候成形。 雖然晚年的時候漢武帝也做了一些荒唐的事情,但是朕認為瑕不掩玉,漢武帝千古明君也。難道這還些還不夠偉大嗎?” 王休一笑,自己有些孟浪了。封建社會必定是有侷限性的,自己是站在後世高度發達時期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自然角度、高度是不一樣的。但是王休還是想嘗試改變一下皇帝的一些思維想法。 “陛下,我們一條條的分析可好?” 陳建民莞爾一笑說道:“你小子還不服氣,好,今日咱們君臣就好好分析一下。” 王休忽然站起身,整理了一下身上的衣服,不再嬉皮笑臉,抱拳躬身,十分嚴肅的對陳建民說道: “陛下,臣請奏對。” 陳建民立即從躺椅上跳起來,整理衣冠,大聲喊道:“高勝,移駕御書房。” 君臣奏對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是臣子非常正式的向君王提出建議、意見或提出問題的一種方式,故而一般情況下必須有人在一旁進行記錄,這都是要寫進皇帝起居注中的。 到了御書房,陳建民端坐在上,中間隔著一張案几,王休坐在對面。一個小太監點燃檀香放在案几上,右側也放著一張案几,一箇中年太監跪坐在前,案几上筆墨紙硯已然準備完畢。 我去,這也太莊重的了吧。王休心中暗暗吐槽,希望今天的對話能使得皇帝有一些新的感悟吧。 王休先是很正式的朝著陳建民施了一禮,這才開口道: “陛下,臣請問,何為千古明君。” 陳建民想也不想就答道:“外則開疆拓土、抵禦外敵;內則使吏治清明、施教化、絕盜匪,使百姓安居樂業,文治武功集一身者為千古明君。” 王休點點頭,表示認可。 “那請問陛下,漢武帝做到了嗎?” 陳建民一笑說道:“漢武帝的功績之前在御花園中,朕已經說過了。” 王休一笑說道:“好,那臣就一條一條的分析。” “首先,漢武帝對朝鮮、南方的百越用兵;再征討大宛、趕走了匈奴,這是事實。但是......。” 但是兩個字王休加重了語氣。 “打仗打的是什麼?是錢糧、人口、是兵器甲冑,而這一切是怎麼來的?是因為國家當時已經很富庶。 而這一切的基礎是漢文帝、漢景帝打下的。 漢初,漢文帝全國田地稅從十五稅一下降到三十稅一, 以身作則提倡節儉與鄰國和平相處,休養生息;到漢景帝的時候又鼓勵、獎勵農桑,故而漢朝在這段時間經濟、人口得到恢復、增長。慢慢的國家變得富饒強盛,到漢武帝的時候這一切基礎已經打好。” 陳建民點點頭說道:“你說的朕也明白,可這並不能抹殺漢武帝的武功。” 王休搖搖頭說道:“陛下,漢武帝對外的戰爭是很有必要的,臣也很贊同,但是戰爭畢竟要損耗人口、錢糧的。包括我們大齊也是一樣,軍戶們得到命令集結時,都要自己準備兵器、甲冑、還有幾天的口糧。” “陛下,百姓能有多少產業,朝廷發放戰馬、甲冑等軍需,有多少能落到普通士卒手中,還不都要他們自己準備嗎?這些都是在損耗民力啊。” 陳建民不語,他也知道王休說的是事實,千百年來都是這樣的。 王休接著說道:“漢武帝對外的戰爭,一直在損耗國家的國力,百姓的民力,可是得到補充了嗎?戰利品都落入他自己還有勳貴、士族手中,老百姓得了什麼?” “陛下,老百姓是一個國家的基礎,我們這些統治階級都需要靠老百姓供養,國庫充盈了、我們這些權貴富裕了,可老百姓怎麼辦。” “國富民強從來都一體的,光是統治階級強盛,老百姓窮苦,這個國家長不了的。漢武帝的情況不就是這樣嗎?” 陳建民無言以對,只得微微嘆了一口氣。 “再說文治上,漢武帝開創察舉制選拔人才,可是侷限性非常大,他選拔的人才有幾人來自普通百姓,那時候識字的有幾人?他開設了幾個民間學院?百姓有機會讀書嗎?他真的做到興教化了嗎?” 他聽從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唯一的作用就是統一了思想,有利於上層人的統治,可是儒家思想的弊病有多大,陛下您難道沒有想過嗎?” 說到這陳建民立即反駁道:“儒家思想提倡仁、義、禮、智、信,難道不好嗎?維護國家統治難道也不好嗎?” 王休長嘆一聲道:“陛下,聖人提倡仁、義、禮、智、信,規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