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七棺材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二十七章 馬子的大學,棺門鬼事,冷七棺材鋪,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照傳統來講,一個人死後要經歷的過程是初喪、哭喪。&#做七、送葬、最後便是埋入黃土。古人傳下來的規矩絕對不是沒有講究的。
第二天姚大就拎著禮品,上門道了謝。說自己昨天晚上沒有做同樣的夢。還有就是姚大上門的主要目的是想讓冷七去主持這次白事。
這問題倒是不大,雖說不同的地方下葬風俗略有不同,可是隻要避開了一些特別大的禁忌,就不會出太大的么蛾子。
傳統的喪葬習俗是死人在回靈之前,孝子孝婦要穿麻衣即孝衣,回靈之後,全家脫下麻衣,孝子改在右臂掛麻布手圈或烏布手圈,孝婦改在頭上插白花,稱為帶孝。帶孝期間,男女均穿素色衣服,不能穿紅帶綠,不宜嫁娶,逢有喜慶也不能辦。
然後便是入殮,入棺前,由上一輩族親陪同長子,這時候要痛哭走到河邊,投錢於水中,順著河流方向以瓶裝水,叫“買水”。盛回之水作為最後一次供奉父母,以報養育之恩。入殮時,棺內要填滿紙、手巾、扇等日常用品。此時,家屬要圍繞棺柩俯伏爬行一週,叫“爬棺”,以示告別。然後擇時下釘,每下一釘,都要說一句吉利話。
由於各個民族所處的生存環境不同等原因,形成了很多不同的下葬風俗儀式。這種下葬的儀式反映了人們對靈魂的崇拜。漢家主要是實行土葬。墓地是死者的最終歸宿,所以墓地的選擇是埋葬死者的頭等大事。墓地要選在地勢寬廣,山清水秀的地方,找出生氣凝結的吉穴,從而可以使死者安息地下,庇佑子孫。
同樣,種下葬儀式是非常講究和煩瑣的。抬靈柩的人叫做“八仙“,挖好棺材洞穴叫做“打穴“。在打穴之前還要祭祀開山,孝子要燒香點燭行開山禮。有的地方要請地仙,還要畫太歲,開山的時候要避開太歲的方向,不然就是“太歲頭上動土“,喪家就會遭受到禍害。開山的時候要在做墓穴的地方前後打個木樁,然後讓孝子在打木樁的範圍內用鋤頭挖三下。接著八仙就過來做穴,做好之後再把太歲的畫像燒掉。
還有祭祀墓穴,這在舊時是人們非常看重的。這時候往往會把一隻公雞殺死,用它的血來祭奠。
公雞不會馬上就死去,而是在墓穴裡反覆撲騰,按照舊時的說法,公雞死在墓穴裡的哪個部位,哪個部位的子孫就會興旺發達。
公雞撲騰下來的雞毛叫做“鳳凰毛“,必須要揀掉。下葬之前還要由死者的兒子把用五穀雜糧編成的五穀囤放在墓穴裡。囤口上面蓋著一張小烙餅。在墓穴裡還要放一個陶瓷罐,罐子上面放一盞豆油燈,叫做長明燈。
有的地方還在墓室上嵌一面銅鏡,象徵太陽。在古代的時候,有錢的人家要遠離墳墓,射三支箭,然後馬上後退。這樣不敢靠近靈柩是因為擔心壓不住鬼邪,自己會遭殃。在靈柩放進墓穴的時候都必須放炮,說是為死者餞行去陰間。
而且按照舊時的規矩,下葬的時間也是要講究的,必須是太陽落山靈柩也落土。落土的時候“八仙“(有的地方是四人抬棺,前面有提。)拽著棕繩徐徐放下,四平八穩之後,親屬們必須抓起泥土扔到靈柩上,這叫做“添土“。
靈柩下去之後,先要蓋一層薄土,再把墓穴裡掃出來的土撒在上面,之後要放上一隻碗,叫做“衣飯碗“。這樣做是為了以後遷墳的時候動作輕些,免得驚動亡靈,招來不幸。
民間的習俗認為,人死後的靈魂隨時可能從墳墓裡跑出來,跟著活人回家。所以下葬的人必須繞墓轉三圈,在回家的路上也嚴禁回頭探視。否則看見死者的靈魂在陰間的蹤跡,對雙方都是不利的。實際上這也是一種節哀的措施。不然的話死者的親人不停地回頭觀望,總也不捨得離開,是很難勸說的。
埋葬之後人們必須要洗手,有的還要用酒來洗。這樣是表示今後再也不死人,用來驅除晦氣。接著喪家要謝吹鼓手和客人。之後還要舉行辭靈儀式,祭拜死者的靈位。在有的地方辭靈之後,只要是親屬就要在一起吃飯,這叫做“搶遺飯“。在江浙一帶有喝“長壽湯“,吃“長壽豆“的習俗。就是說,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去世之後,在出喪的那天喪家要準備一大桶肉骨頭湯,就是“長壽湯“,一大盆煮得爛爛的黃燦燦的大豆,就是“長壽豆“。送喪的人回來都要喝一小碗長壽湯,隨意吃一些長壽豆,意思就是“添福添壽“。
有的地方還把又香又糯的長壽豆分給鄰里左右的小孩吃,說法是,吃了長壽豆,日後長又壽。
當然,這些東西說起來複雜,可是真正辦起來的時候很多細節都是省去的,比如買水。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