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御山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千零二十四章 造把槍玩玩,盛唐不遺憾,朕御山河,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當然,在安史之亂髮生之後,楊國忠沉不住氣也是很正常的,一個是他本身就不是一個能沉得住氣的人,一個內心漂浮不定的浪蕩子,二是因為安祿山當時叛亂的時候,打出的旗號是清君側,誅殺奸相楊國忠。
在這種情況下,若大唐正規軍不能迅速擊潰叛亂的安史叛軍,讓戰爭變成一場曠日持久的消耗戰,那麼,作為叛軍清君側的物件,楊國忠就非常的危險了,就算皇帝不願意治楊國忠的罪,下面的眾多大臣,也會不停的上書皇帝,讓皇帝以大唐江山社稷為重,殺了楊國忠,從而讓安史叛軍變的師出無名,進而有利於大唐帝國的平叛事業。
這種事情不是沒有先例的,在大唐之前的漢朝初期,也有過七國之亂,當時,大漢朝的官員晁錯提出了削藩的建議,但這遭到了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位宗室王的反對,於是,他們便聯合起來反叛,打出的旗號便是,清君側殺晁錯。
叛軍浩浩蕩蕩的發起了叛亂,這給大漢朝廷造成了很大的壓力,為了讓叛軍師出無名,漢景帝不得不忍痛殺了晁錯。
雖然在殺了晁錯之後,叛軍並沒有停止造反,但他們的叛亂理由已經不存在了,那麼,他們的叛亂就成了實實在在的造反了,在名將和朝廷大軍的彈壓之下,最終,這場曠日持久的七國之亂,終於是被平定了。
但透過漢景帝誅殺晁錯這件事,就可以看出皇家的無情,為了皇家的江山社稷,他們是不會在意犧牲臣子的性命的,哪怕只有一丁點的小用處,那也是在所不惜的。
從之後馬嵬坡的事件,就可以看出,皇帝究竟是一個怎樣無情的人,他連自己最心愛的貴妃都忍心殺害,之前,親生兒子也被他殺了三個,就更不用提楊國忠這貨了。
所以,歷史上,楊國忠心急火燎的讓大軍迅速平叛,為的就是防止叛亂遷延日久,自己的性命隨時有可能丟掉。
而皇帝也是好大喜功,總以為自己的中央軍有多麼的牛逼,似乎只要一出手,就能把叛軍給隨便剿滅了,另外,皇帝也明白楊國忠的擔憂,知道若叛亂不能快速剿滅,楊國忠就有可能會保不住了,而他寵幸貴妃,自然不願意看到這樣的情況發生。
當然,最重要的是,他太過於相信大唐中央軍的實力了,而且,在統治後期的很長時間內,他再也沒有經歷過大的挫折,所以,就養成了好大喜功,缺乏耐心的性格。
楊國忠好大喜功和沉不住氣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比如,兩次征伐南詔就是如此,本來就是邊境發生的一點不愉快,根本沒有多大的事兒,可沉不住氣的楊國忠,卻發兵攻打南詔,導致了大唐兵馬損失慘重,在失敗了一次之後,又再一次徵發更多的兵馬去進攻小小的南詔,進而造成了更大的損失。
此刻,因為早已勝券在握的右相之位,他居然沉不住氣的跑來找貴妃,完全可以看出他的耐心是多麼的缺乏。
“堂兄早些回去吧!我自然會把這個事情放在心上的,有訊息會派人告知你。”
楊玉環開口說道,這個事情,她還沒有想好怎麼說,自然沒法給楊國忠承諾,最關鍵的問題,是她猜不出皇帝的心意。
“好吧!好吧!一切就靠貴妃妹妹了。”
楊國忠失魂落魄的彎腰行禮,然後,輕輕轉身離開,顯得有氣無力的。
李林甫過世的第二天,大唐報的頭條,毫無意外的是李林甫去世的訊息,後面的幾個版面,也多半都與李林甫有關,有的是個人寫的悼詞,也有的是朝廷部門寫的悼詞,還有一些與李林甫有關的各種陳年舊事,也全都被扒出來報道了。
當然,由於李林甫只是死了,卻並沒有倒臺,所以,所有與李林甫有關的訊息,都是比較正面的訊息,並沒有報道那些負面的訊息,比如,李林甫設計陷害別的大臣的事情,就沒有被報道出來,也沒人敢報道,除非朝廷下旨治李林甫的罪,大唐報才敢報道這些內容,哪怕是道聽途說的內容,那也是敢報道的,關鍵就在於朝廷的態度。
此後的連續多日,大唐報的主要內容都與李林甫有關,而楊國忠終於算是可以喘口氣了。
對於李林甫的過世,李安並沒有太過於關心,這都是早晚的事兒,都病了大半年了,也該去閻王爺那裡去報道了。
對於朝廷的局勢,李安也不是太關心,不管誰主宰朝政,李安都不會在意,但李安自己是萬萬不會做右相的,打死都不會幹,否則,至少要減壽十年,看看李林甫的下場就清楚了。
雖然這個李林甫幹過不少壞事,但他得病死亡,與長期的勞累是絕對分不開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