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御山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九百一十九章 下車透氣,盛唐不遺憾,朕御山河,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力,可以說為了建造這條橋樑,那是花了血本了,不過,這個血本花的值,非常的值,要不是因為這條橋樑,鐵路到鄂州就斷了,如此,長江南部的商品,就很難快速運輸到北方了,南方的經濟將會受到很大的拖累。
總之,鄂州長江大橋,對於大唐帝國來說,是一條極其重要的橋樑,為了這個橋樑的安全,朝廷專門組建了三百人的守橋將士,負責橋樑的安全,營地就設在橋樑的兩頭,主營二百人,副營一百人,每天三班輪流在大橋上巡邏,白天的時候人多一些,晚上執勤的人略少,但最少也不會低於五十人。
另外,在距離大橋十幾裡的地方,還有一個三千人馬的軍營,一旦大橋區域發生情況,軍營裡的將士,可以隨時過來增援,以確保大橋的絕對安全。
為了儘可能的提高貨運運輸效率,大橋是沒有夜禁之說的,白天黑夜十二個時辰都是通行無阻的。
至於過路費,經過幾次改革,最終還是確定了下來,那就是火車直接透過,不必停留,而上層的馬車等車輛需要繳納一定的費用,才可以透過,至於商隊的話,繳納的錢就更多了,普通行人是免費通行的,但騎馬的行人需要下馬牽著走,否則,就要將其視為馬車了,那就要交錢了。
交錢的車馬道是比較寬闊的,而兩側的人行道則就比較狹窄了,畢竟,他們都是免費通行,能過去就行了,還想能有多好的待遇。
就像後世的柏油路,中間供汽車行駛的道路鋪設的規格是比較高的,質量相對有保障,而綠化帶兩側的腳踏車道路的質量就非常堪憂了,一般情況下,用不了幾年就會掉石子,畢竟,中間的道路是給汽車走的,質量當然要高一些,而且,汽車的抓地力道比較大,若是質量不好的話,很快就會爛掉了,如此,負責修建的人就要吃不了兜著走了,而兩旁的人行道就算質量不好,腳踏車也難以給路面造成太大的傷害,拖個一年半載的,路面壞了也沒啥事,反正,領導都是開車走中間路面的,並不會去走兩側的人行道,所以,人行道壞了也不會有太大的影響,至少,不會有那麼大的影響力,窮人能掀起多大的風浪。
當然,若腳踏車道真的只有腳踏車在走的話,就算是質量差了幾個檔次也沒有太大的事,沒有十年八年也壞不了,可腳踏車道難免會有汽車偶爾透過,而這種只能承載腳踏車的路面質量,又如何能經得起汽車的輪胎摩擦,如此一來,半年時間就有可能會出現破損的情況,甚至還不如泥土路實在,畢竟,泥土路幹了的時候還比較平整,騎著在上面都不會顛簸,而滿是石子的道路,就比較悲慘了,在這樣的道路上汽車,是一種莫大的折磨。
李安很多年之前,就已經發明瞭腳踏車了,雖然,那時候的腳踏車是木頭框架,車輪也比較硬,騎這樣的腳踏車是比較累人的,可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腳踏車的結構,造成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其中,尤其以輪胎的變化最大,自從有了充氣的輪胎之後,騎車的阻力大大的降低了,同時,顛簸性也大大的減少,總之,新式腳踏車與後世的腳踏車也差不了多少了,騎這樣的腳踏車比汽車舒坦很多。
正是因為腳踏車的效能極大的提高了,所以,在大唐的都城長安,大街上已經能看到很多騎腳踏車的老百姓了,甚至比騎馬的人都要多,但因為產能的限制,所以,在大唐的其餘地區,腳踏車是比較罕見的,洛陽城稍微多一些,其餘的城池能有十幾輛就不錯了,一般只有貴族的公子哥才會買這樣的新鮮玩意兒,普通的窮人用腳走路就可以了,哪裡還敢奢望騎腳踏車。
鄂州算是比較偏遠的地方了,所以,鄂州這裡的腳踏車,幾乎是看不到的,每天從鄂州長將大橋透過的車輛,除了底層的火車,上層最多的就是出行的馬車和商隊的馬車,兩側是步行的老百姓和少量牽馬的老百姓。
當然,也有覺得自己身份高的騎馬之人,不願意走靠邊的人行道,那他就只能交錢買路了,然後,策馬從中間的道路透過大橋,速度和氣勢都不錯,若是偶爾能有腳踏車透過,那麼,肯定能引起很多人的側目。
大唐的橋樑修建的還是非常堅固的,在李安的親子督造下,就算是技術要求最低的上層人行道,也是經過多次驗收的,質量絕對槓槓的,別說步行的行人了,就算讓鐵甲車上去踐踏,質量都不會出現問題,都不會出現碎石子亂飛的情況。
“咦,怎麼減速了,又要停下了。”
李芽兒正在看窗外的景色,突然發現景物的移動速度越來也慢了,然後,很快火車就轉了個彎,進入了一個大型車站的臨時停泊區,準備接受補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