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御山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九百零七章 壟斷的絲綢,盛唐不遺憾,朕御山河,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被華夏的先祖們壟斷了幾千年之久,在這幾千年的時間內,所有活體蠶和相關技術,都是嚴禁對外輸出的,否則就是死罪。
而因為西面的諸國,始終無法獲得活體蠶,也就無法發展養蠶行業,至於發展絲綢,那就更加無從談起了。
如此一來,華夏的絲綢就能夠以比較高昂的價格,販賣到西方諸國,從而為大唐掙取足夠的錢財。
據說,在古羅馬時代,華夏的絲綢就已經傳播到了西方,當時,華夏絲綢的價格與黃金是等同的,也就是說,一斤的絲綢可以換一斤的黃金,可見貴到什麼程度了。
按照後世某些人的說話,賣絲綢簡直比賣白粉還要過癮,掙錢也太容易了,既然如此容易就能掙大錢,西方諸國為什麼就不去做這份生意呢?
這就牽扯到技術封鎖和商業壟斷了,華夏所有從事桑蠶事業的老百姓,都必須持證上崗,朝廷對這些人的情況都是完全掌握的,這些技術人才,沒有朝廷的允許是不可以離開華夏的,以避免這些技術人才流落到西方小國之後,將技術也帶了過去。
另外,絲綢事業最重要的是蠶寶寶,沒有蠶的話,絲綢行業就談不上發展之說,而華夏的各朝個代都是命令禁止把蠶寶寶帶出關外的,否則就犯了重罪
這樣一來,絲綢就只能是華夏獨一份的產業,一份別人所無法掌握的暴利行業,從而可以帶動華夏走向一個又一個的盛世。
絲綢起源於華夏,這個是毫無爭議的事情,養蠶自然也同樣起源於華夏了,據說早在三皇五帝的時候,養蠶就已經開始出現了,是皇帝的妻子嫘祖發明了養蠶取絲這項技術。
至於成品的絲綢是誰發明的,則一直存在著爭議,沒有人能夠確定絲綢的發明者,也有的人把嫘祖當成絲綢的發明者,畢竟,是嫘祖發明了養蠶這項技術。
但後世的考古,可以肯定的事情,是絲綢出現在五六千年之前,也就是三皇五帝時期,而到了有文明記載的商周時期,絲綢的技術已經發展到了相當的水平,甚至都出現了技術頗為複雜的提花織物。
秦漢時期,絲綢的發展就更加厲害了,秦的統一和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為漢代的強盛奠定了基礎。漢初實行與民修養政策,促進了經濟的迅速發展。規模宏大的官營絲綢業建立起來,其產品主要滿足宮廷與官府的需求,民營絲織業也有了較大發展,有的作坊形成了自己的產品特『色』和知名度,絲綢產區較商周時期有所發展,從東漢時期開始,西南地區的蜀錦成為全國聞名的絲綢產品。
秦漢時期,絲織業不但得到了大發展,而且隨著漢代中國對外的大規模擴充套件影響,絲綢的貿易和輸出達到空前繁榮的地步,武帝時期北擊匈奴,控制了通向西域的河西走廊,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溝通了中原內地通向西域並連貫歐亞大陸的道路。貿易的推動使得中原和邊疆、中國和東西鄰邦的經濟、文化交流進一步發展,從而形成了著名的絲綢之路。
大唐的絲綢發展自然更加的發達了,可以說,到了大唐這個事情,絲綢的發展已經進入了鼎盛的時期,無論產量,質量,還是品種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而且,為了增加帝國的收入,絲綢之路的通道增加到了三條,貿易的頻繁程度也空前高漲,甚至可以這麼說,是絲綢貿易的繁榮,促進了大唐帝國的繁榮,絲綢貿易,對大唐帝國的繁榮具有不可低估的重大作用,沒有絲綢貿易,就沒有燦爛輝煌的大唐文明。
當然,除了絲綢這項壟斷的暴利行業之外,華夏還有陶瓷和造紙等壟斷行業,同樣也是能掙大錢的。
比如,陶瓷的原材料不過是泥土罷了,用大火焚燒之後,就成了精美的瓷器了,就可以賣很高的價錢了,尤其是有圖案有思想的精緻陶瓷,可以賣出比黃金還要昂貴的價值。
後世考古出土的好多唐宋時期的瓷器,還都是完好無損的,隨便一件都是價值連城的存在。
造紙也是一樣,要知道,造紙的材料也很埋汰,比如爛樹葉,爛魚網等材料,把這些材料稍微糅合一下,經過加工之後就能製造出精美的紙張,從而為華夏掙取錢財。
當然,最終因為意外事件,大唐的好多技術都外洩了,比如蠶寶寶是不允許出關的,但有人把蠶寶寶偷偷的藏在木頭柺杖裡,從而躲過了關卡士兵的搜查,進而讓蠶寶寶在西邊的國家紮了根,讓華夏的絲綢有了競爭的對手。
不過,由於水土的緣故,西方諸國的桑蠶的質量總是不如華夏的桑蠶好,絲綢的質量也差距很大,所以,華夏的絲綢仍然很受歡迎,只是價值必然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