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御山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六百三十二章 奇石,盛唐不遺憾,朕御山河,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己就是大唐的人。
教育說的簡單一些,就是辦學校,讓孩子們到學校裡學習知識,而為了能夠順利推動當地的孩童進入大唐開辦的學校學習,大唐必須進行大力的投資。
學雜費是必須要免除的,否則,以當地大多數貧窮百姓的狀況,他們是不可能願意讓他們的孩子花錢到學校學習的。
獅子國賠償的金錢很多,後期還有賠償金額會陸續送來,資金方面的壓力倒也不是很大,不過,辦學校光有錢是不夠的,還要有師資力量,若是沒有足夠數量的老師,又讓誰來教育當地百姓的孩童呢?
大唐語言與當地的語言是不同的,這就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語言老師,必須精通大唐與當地兩種語言,否則,根本就沒有辦法進行教育。
師資力量的不足是顯而易見的,當地能找到精通大唐語言的人,並不是很多,估計連一百人都不到,而李安所帶來的大量部下,也幾乎沒有人懂得當地的語言,很多翻譯都是夾了很多過程的,比如,大唐官員與南天竺交流,南天竺的人與當地人交流,從而實現順利的語言交流。
沒有合格的老師,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所以,短時間內,是不太可能讓當地百姓的孩子學會大唐語言了,要實現當地百姓全部會說大唐語言,估計至少也需要三五十年的時間。
受制於現實情況的限制,前期的學校投資必然不能太大,李安親自選擇了三個位置,先開辦三所大唐學堂,招收一定數量的當地孩童,進行第一批的教育,之後,在師資力量有了保障之後,再進行更大規模的學校建設。
這三所大唐學堂,第一個,也是最大規模的一個,就在塔納爾港口附近,佔地足有一百多畝,是一所規模還算不錯的學堂。
因為開辦學堂的目的是為了融合當地百姓,讓他們認可大唐帝國,所以,前期沒有必要教太深奧的知識,主要先安排三個科目就足夠了。
第一個科目,自然就是大唐語言了,這是最核心的一個科目,是必須要嚴格教學的,第二個科目是算學,作為一個有文化的人,算學是必須要教會他們的,也能讓他們的家人明白大唐交給了他們的孩子有用的東西了。
第三個科目是大唐歷史,要讓當地的孩童瞭解大唐幾千年燦爛文明的歷史,從而對大唐天朝產生嚮往的感情,並以自己是一名大唐百姓而自豪。
李安相信,透過開辦大唐學堂,一定能很好的同化當地的百姓,在幾十年之後,讓這一地區真正成為大唐的穩固海外領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