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御山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千四百五十二章,盛唐不遺憾,朕御山河,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完美,非常讓人著迷的美好形象,從而會有一群熱烈的粉絲在後面追捧。
後世的偶像都是經過專業塑造的,而李安確是貨真價實的,至少比那些小鮮肉要強的多,讓李黛兒難以自持也實屬正常。
這邊李黛兒滿腦子都是李安,而李安這邊確是早就把李黛兒給忘了,不是故意忘的,而是李安要去找好吃的美味,正忙著詢問路人,問問哪裡有好吃的早點。
“前方不遠就有一家鍋盔店,那味道老正宗了。”
一名路人好心的告訴李安。
“多謝。”
李安點了點頭,邁步向前方走去,很快就到了鍋盔店鋪。
這裡的生意確實不錯,居然還排著隊,要想買到鍋盔,還需要等候一段時間,這樣也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可以吃到新鮮出爐的鍋盔。
問了旁邊的路人,李安了解到,這個鍋盔是蜀中的特產,不過,也是有爭議的,因為京城一帶也有鍋盔,也說是本地特產,雖然都是鍋盔,但外形大小是有一點區別的。
據說,商周時期就已經有鍋盔了,當時叫文王鍋盔,這似乎證明鍋盔並不是蜀中發明的,而是關中一帶發明的,蜀中只是偷學了技術,然後就佔為己有了。
秦朝的時候,人們製作鍋盔,個兒大餅厚、瓷實,據說鍋盔最初不叫鍋盔,因其外形酷似樹墩的橫截面,因而被叫做墩餅。
當時秦軍行軍時士兵配發的墩餅,一個都有五六斤重,一個墩餅的直徑大約在六十厘米左右,厚度也都在十五厘米左右,而且士兵的攜帶方式也很獨特,兩個墩餅為一組,在每個墩餅上鑽兩個眼兒,用牛皮繩繫好,前胸、後胸各搭一個,如同民間過去常用的褡褳一般。
這一特殊的攜帶方式在突遇作戰時,墩餅竟成了極好的單兵護具,起到了盔甲的作用,更難得的是,敵軍射過來的箭,紮在墩餅上,被秦軍士兵拔出來後,又可用來射殺敵軍。墩餅能吃箭,也成了秦軍獲勝的一大法寶,而後士兵們便把墩餅喚做鍋盔,即用鍋烙出來的硬麵盔甲。鍋盔也由此而名聲大振。秦人出門,家中必烙鍋盔,讓出門人帶上,這一習俗一直延續到後世,從未中斷過。
據說秦軍能力克群雄統一六國,除了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原因外,鍋盔作為戰士的主要乾糧,也有著突出貢獻,鍋盔的保質期比較長,適合長時間存放和攜帶,不容易變質腐爛,適合長距離作戰食用,完可以和今天軍隊所使用的壓縮乾糧媲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