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御山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千四百二十九章,盛唐不遺憾,朕御山河,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李安有美人伺候,一夜過的非常的愜意,而水賊頭領就痛苦太多了,他倒了一天的夜香,累的骨頭都要散架了,到了天黑之後好久,才能得到休息的機會,而休息的地方,居然是一個牛棚,裡面有兩頭黃牛,他要與黃牛睡在一起。

為了防止他逃跑,他的身上拴著鐵鏈,那強度比栓牛的繩子還要堅固許多,任憑水賊頭領有再大的本事,也休想逃出去。

到了幹活的時候,水賊頭領身上的鐵鏈會被取下,但取下之前,需要先給他戴上腳鐐,腳鐐的鐵鏈同樣非常堅固,而且,間距非常的有限,讓水賊頭領只能小步行走,而不能大步走路,步幅稍微大一點就會摔倒,如此,便可以極大機率避免水賊頭領逃走。

對於遭遇如此嚴密的監視,水賊頭領的內心非常痛苦,居然連睡覺的時候都用鐵鏈拴著,如此,想要逃出去就太難了,但他相信這只是暫時的,只要最艱苦的日子過去,慢慢的老百姓就會將他遺忘,然後他再來個裝瘋賣傻,把自己偽裝成一個傻子,也許幾個月之後,對他的看守就會放鬆,到時候,他就能有機會逃出去了。

當然,這只是水賊頭領單方面的想法,事情未必會按照他的想法進行下去,李安早就安排好了,幹一個月之後,就把水賊頭領仍到採石場,與他的那些兄弟一起採集石頭,每天都要幹很多活兒,看守也是最嚴格的,這輩子都別想出來。

第二天一早,李安的船隊離開犀浦縣城,沿著汶水繼續前進,由於快靠近益州了,所以,河道上的船隻更多了,尤其是商船特別多,好多船上都裝滿了密密麻麻的貨物。

犀浦縣的下一站就是成都了,成都曾經是蜀漢政權的都城,曾經是那樣的輝煌,可現在的成都只是小縣城而已,但由於非常靠近劍南道的治所益州城,所以,發展的也相當不錯。

“李侍郎,前面就是都江堰了。”

船家非常好心的提醒。

在蜀中,都江堰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地方,也是蜀中重要的水利工程。

李安早就看到前方的河道有建築物,原來不織布局就到了都江堰了,既然毫不容易來一趟,必須要好好的欣賞一下這裡的風光。

都江堰是秦朝蜀郡太守李冰設計建造的,在建設的初期,都江堰名稱叫湔堋,這是因為都江堰旁的玉壘山,秦漢以前叫湔山,而那時都江堰周圍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們把堰叫做堋,所以都江堰就叫湔堋。

到了三國蜀漢時期,都江堰地區設定都安縣,因縣得名,都江堰稱都安堰。同時,又叫金堤,這是突出魚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稱。

唐代,都江堰改稱為楗尾堰。因為當時用以築堤的材料和辦法,主要是破竹為籠,圓徑三尺,以石實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籠裝石,稱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軍歲治都江堰,籠石蛇決江遏水,以灌數郡田。”

關於都江這一名稱的來源,《蜀水考》說:“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檢江的另一種稱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檢江,它們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內江分流的柏條河和走馬河。

而《括地誌》說:“都江即成都江”。從宋代開始,把整個都江堰水利系統的工程概括起來,叫都江堰,才較為準確地代表了整個水利工程系統,一直沿用至今。

至於當初李冰為何要修建都江堰,李安自然也是非常清楚的,那是因為,古代的蜀中一帶,水旱災害十分的嚴重,經常發生水災和旱災,讓附近的老百姓苦不堪言。

詩仙李白在《蜀道難》這篇著名的詩歌中“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人或成魚鱉的感嘆和慘狀,就是那個時代的真實寫照。這種狀況是由岷江和成都平原惡劣的自然條件造成的。

汶水是江水上游的一大支流,流經的蜀中盆地西部是大唐多雨地區。發源於蜀中與關中交界的岷山南麓,分為東源和西源,東源出自弓槓嶺,西源出自郎架嶺。兩源在松潘境內漳臘的無壩匯合。向南流經四川省的松潘縣、都江堰、樂山,在宜賓匯入江水。長近八百公里,流域面積極廣。

汶水是江水上游水量最大的一條支流,都江堰以上為上游,都江堰至樂山段為中游,流經成都平原地區,與沱江水系及眾多人工河網一起組成都江堰灌區;樂山以下為下游,以航運為主。汶水有大小支流九十餘條,上游有黑水、雜谷腦水,中游有都江堰灌區的水、金馬水、走馬水、柏條水、蒲陽水等;下游有青衣水,大渡水等。主要水源來自山勢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亮劍:我怎麼穿越成楚雲飛了?

遙遠沒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