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御山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千二百五十五章,盛唐不遺憾,朕御山河,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在建設的學堂便是楊國忠負責籌辦的學堂,大老遠就看到已經建好的大門上的幾個大字了。
楊國忠給學堂起名字也比較的隨性,直接就使用了自己的名字,這個名字是皇帝賜給他的,所以,使用如此名稱,也是有討好皇帝的意思,那四個醒目的國忠學堂,即便是距離很遠也能夠看得很清楚,與韋見素家的韋家學堂一樣,國忠學堂的大門也是兩個,都是正對著道路的,其餘兩個方向,其實也有大門,只不過,建設的很小很不起眼,都是給打雜的後廚之人準備的,所以,也沒有什麼標誌牌匾。
“國忠學堂,看著比韋家學堂要氣派不少,規模肯定也要更大一些,不錯,不錯,乾的不錯。”
李安很是滿意的說道,頓了頓,接著說道:“不要停車,繞著這裡轉幾圈,看看整體效果。”
在看了幾圈之後,李安頗為滿意的點了點頭,楊國忠的學堂搞得不錯,雖然最終的效果還不是很清楚,但至少在硬體方面是毫無問題的,而只要硬體到位了,軟體也差不到哪裡去。
只不過,這裡面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普及學堂應該建設在靠近貧民窟的位置,也就是說,這些學堂應該是分散開來的,這樣才能就近吸收附近的貧民孩童入學。
可這一個十字路口,居然聚集了六家學堂,而且,這六家學堂的規模都不算小,周邊五里的貧民窟就只有那麼多,生源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解決的唯一辦法,就是徵召更遠一些的貧民孩童入學,而這樣一來,小小年紀的孩童,就要走很遠的路來上學了,這是違背李安提出普及學堂的初衷的。
學堂分散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孩童要跑很遠才能上學的難題,是最合理的一種方式,可這六家學堂,顯然是違背了這一要求的。
李安相信,這絕對不是禮部安排的地皮,禮部是嚴格按照李安的要求準備地皮的,是絕對不可能把六個學堂的地皮劃在同一個地方的。
估計是楊家勢大,非要這麼幹的,而禮部那些五六品的官員,哪裡敢得罪這些祖宗,所以,也就只能無奈的答應了,反正也不是什麼天大的事兒,辦普及學堂是純支出,既然這些祖宗非要選擇在同一位置建設學堂,他們也是無可奈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