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藤紫驄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43章 審出了條人命,隋行4G,朱藤紫驄,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還有......末將也只是聽說,梁士彥等三人叛亂事發前不久,南陳隋國公司馬消難舉兵十萬來攻壽州,結果被壽州刺史宇文述率軍打敗,為此,皇上有意召宇文述回朝委以重任哪。”虞孝仁絞盡腦汁,終於又想起了一件楊廣可能感興趣的事,忙稟說道。
如此說來,長安城中梁士彥等三人慾謀發動叛亂,很可能事前和在南陳朝中身居高位的司馬消難已取得過聯絡了。由虞孝仁的稟報,楊廣自然而然地想到了那位執意要到萬善尼寺出家為尼的前朝皇后司馬珞身上,暗自琢磨道:倘若梁士彥等三人真的與司馬消難內外勾結,欲謀叛亂,充當雙方聯絡人的必定是司馬珞無疑,據此看來,長姐當初託自己勸司馬珞回宮居住,完全是出於保全司馬珞性命考慮的。
注意力都放在了司馬消難和司馬珞這一對父女身上了,以至於楊廣未曾留意到虞孝仁提及的那位在真正的歷史上對自己至關重要的人物——宇文述,衝虞孝仁追問了一句:“你可知道,前朝皇后司馬珞近日的去向?”
虞孝仁誤以為自己方才談及司馬消難舉兵來犯之事,才會引起楊廣對其女司馬珞去向的關注,不是很肯定地答道:“末將聽說,她好像隨著漢王一道去了歧州,或許是受了其父的牽連,被皇上打發出了長安吧。”
“高德上書一事,至今朝廷沒查出個結果嗎?”得知父皇果真將司馬珞轉移安置到了歧州,楊廣心下鬆了口氣,主動發問道。
虞孝仁雖對高德上書一事的前後經過不甚了了,但他留在長安的這段時間,沒少聽家人、朋友私下議論此事,也知道楊廣之所以被皇上提前發落回幷州,皆因此事而起。此時聽楊廣主動問起此事的最新進展,虞孝仁不禁暗罵自己糊塗,居然想不起首先向楊廣稟報此事,遂儘自己所知地答道:“回稟王爺,大約在王爺離京返回幷州的一月後吧,東都有訊息傳來,稱太子殿下查獲了高德的屍身,這個膽大包天、竟敢公然上書勸皇上退位的奸人畏罪溺斃在了東都的伊河之中。”
“大哥查獲的當真是高德的屍身?”楊廣脫口問道。
“皇上業已傳詔,認定了此事。怎麼,王爺懷疑溺死在東都城中的不是高德本人?”虞孝仁瞪大了眼睛,望著楊廣反問道。
“不,不,這個訊息來得太過突然,我只是隨口一問而已。”楊廣忙笑著向虞孝仁解釋道,“既然大哥查獲了高德的屍身,父皇沒有傳詔大哥回京重掌朝政?”
虞孝仁囁嚅道:“太子殿下人倒是回了長安一趟,但前後總不過一二十天的光景,又被皇上發落回東都了。”
“這又是為何呢?”
“王爺,請恕末將直言。”被楊廣拿話逼得無奈,虞孝仁只好把心一橫,乍著膽子向楊廣稟道,“在太子殿下查明高德其人已死之後,皇上便召太子返回了長安,命他主持審訊舒國公劉魴。哪知,太子殿下接手審訊劉魴,僅僅兩天,就審出了條人命,舒國公暴死天牢之中。皇上遷怒於太子,便將他又發落回了東都......”
“且慢。劉魴等三人犯下了謀反重罪,父皇沒有賜死這三人,怎會命大哥主持審訊劉魴?你把話說得明白些。”楊廣當即找出了虞孝仁話中的漏洞,沉聲問道。
“原是末將沒把話說明白。於梁士彥等三人叛亂事發的當日,皇上即下詔賜死了梁士彥、宇文忻二人,或許是念及劉魴昔日曾對皇上有過定策之功的情誼,單單留下了他一人未殺,不久後即召回太子殿下主持對他的審訊,依末將猜想,皇上是想保全劉魴一條性命吧。卻沒想到劉魴大限已到,還是死在了天牢之中,反倒牽累了太子殿下。”
梁士彥等三人慾謀叛亂,事發於王誼謀逆案發後不久,父皇當時必定大為震怒,這一點從事發當日即下詔賜死梁士彥、宇文忻二人可窺得一斑,自毋庸置疑。之所以會獨獨留下劉魴一人不殺,反倒命大哥親自主持對他的審訊,想必其中另有緣故,決非像虞孝仁所猜測的那樣:父皇顧念劉魴昔日的功績,有意放他條生路。關於這一點,也可從父皇毫不留情地賜死五妹的公公王誼也可得到佐證。
但接下來問題的關鍵之處在於,劉魴與他的兩名同夥相比,倒底有何不同之處,竟能使得父皇姑且留下他一人不殺,指定由大哥來審訊於他,而他又怎麼會在大哥接手審訊的短短兩天後就離奇地橫死於天牢之中了呢?
僅據虞孝仁所說,從父皇於劉魴死後對大哥的遷責推斷,想必劉魴之死決非偶然,令父皇十分不滿和失望,故而才將責任歸咎於了大哥的身上。
虞孝仁向楊廣稟報完太子楊勇主持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