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藤紫驄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56章 募捐,隋行4G,朱藤紫驄,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送走楊麗華派來寺中探望了緣的親信侍女珠兒,安若溪陪著心意師太和了塵、了緣二人又說了會兒話,便推說自己身體不適,獨自回房安歇了。心意師太誤以為她日間哭祭了殘,傷心過度,也沒對此太過在意。只有了塵一人,瞭解其中端的,知道安若溪和了緣二人都有事瞞著師父,但也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任由著安若溪和了緣二人編排瞎話糊弄師父,自己只在一旁裝做不知就是了。
安若溪回到宿房躺下,腦子裡開始飛快地運轉起來:單憑盛國公梁士彥派人來寺中密晤了緣這件事,尚無法據此判斷出了緣和前朝舊臣間相互勾連,欲圖不軌,一切還要待進一步的觀察方能得出結論,因此,目前這件事算不得急務。對她而言,能幫楊廣儘快地籌集朝廷對突厥的恩賞才是頭等大事。
可是,自己遠在千里之外的長安尼寺當中,對河北一帶最近幾個月來發生的事情只是從魚贊那兒得知了個大概,如何才幫得上楊廣的忙呢?安若溪躺在床上,輾轉反側,直至熬到次日天將拂曉,也沒能想出一個能幫楊廣度過眼前這道難關的法子來,只得從當日起,表面上仍在為新降生的皇孫乞福,實則在心中每日每刻都在暗暗為楊廣禱告,乞求佛菩薩保佑楊廣平安無虞。
萬善尼寺中的安若溪沒能幫楊廣想出一個在河北當地籌集朝廷恩賞的穩妥辦法,河北道行臺戶部尚書張衡卻做到了。
一個多月前,皇帝命楊廣在河北當地自籌恩賞,以朝廷名義頒賜給突厥的詔旨下達至幷州之時,楊廣正帶著張須陀、鮮于羅等幾句近衛在河北道治下東線諸州微服私訪。而受楊廣之託,暫在幷州主持行臺政務的河北道行臺左僕射張威代表楊廣領受詔命後,也未加細想,就傳命河北道治下諸州府就地籌集朝廷給突厥的恩賞,這才激起了民怨沸騰,以至導致了河北一帶民間的動盪。
楊廣在幽州得報稱,河北諸州府衙署向當地百姓加徵稅賦,以至激起民變,忙趕到幽州總管衙署來見周搖查問詳情。當聽周搖向他稟報罷整件事的前因後果,楊廣立馬就感了事態的嚴重性:父皇怎能不顧念河北百姓多年飽受突厥入侵之苦,強下詔命,要在河北籌集朝廷對突厥的恩賞呢,而張威在這一事件中也負有不可推諉的責任,事到如今,自己已處於了進退兩難的境地:要麼下令停止加徵稅賦,以安民心,但卻要揹負抗旨不遵的罪名;要麼罔顧民心民怨,強徵糧帛,雖可顧全朝廷對突厥的體面,但卻極易招致內亂,使得剛剛趨於穩定的河北局勢重新陷入混亂。這兩種結果都不是自己情願得到的。
周搖倒是替楊廣出過一個主意:事已至此,百姓們既然瞭解了官府向他們加徵稅賦,是為了籌集朝廷對突厥的恩賞,莫不如就由諸州官府出面,出高價從百姓手中購得三十萬石糧,三萬匹縑帛,作為朝廷頒給突厥的賞賜。這樣一來,不需百姓自掏腰包,供給突厥,沒準兒能緩解矛盾,平息動盪。
然而,當楊廣十分欣喜地採納了周搖的建言,傳命周搖從其轄下諸州做起,由諸州府衙署出面,出高價向當地百姓換購糧帛時,周搖卻苦著臉支支吾吾地答道:“殿下有所不知,在下轄下諸州府皆因前兩年供應衛王大軍出臨榆關清剿高寶寧,導致府庫產生了巨大虧空,至今尚未得到彌補,哪拿得出錢來向百姓換購糧帛呢?”
楊廣既感氣惱,又覺好笑,心中暗道:你周搖敢情是上嘴唇一碰下嘴唇,只說得輕鬆,待輪到要你轄下衙署出錢,你便啞了火。
對周搖氣歸氣,惱歸惱,然因念及他的這一建言確不失為化解目下危機的變通之策,楊廣斥退周搖,一刻未敢在外多做逗留,立馬帶人返回了幷州。
可是,待楊廣馬不停蹄地趕回幷州,命人傳來行臺度支尚書張衡當面一問,連楊廣本人也徹底洩了氣:據張衡掌握的資訊,非但與突厥的連年征戰幾乎耗盡了河北道行臺及治下諸州府的錢糧縑帛,而且治下各地還因重修佛寺,重招大批僧尼出家修行而落下了數額不菲的一筆虧空。
“那,還有父皇賞賜給本王的一座鑄錢爐呢,傳命給錢無量,要他督促鑄工,晝夜不停地多鑄些‘開皇五株’來,用來向百姓換購所需糧帛吧。”楊廣不無沮喪地聽罷張衡的稟報,心猶不甘地吩咐道。
“殿下,皇上賞賜之鑄錢爐,每月鑄造之錢數總計不過一兩萬枚,且需支應行臺各部曹及王府各項日常用度,難如殿下所命呀。”張衡無奈地攤開雙手,答道。
“照你這麼說,眼下就唯有我上奏父皇,懇請他收回詔命,另行籌集糧帛頒賞給突厥這一條路可走啦。”楊廣高坐於晉陽宮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