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論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5部分,最強軍火之王,辯論,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機場,只是在到達之前,就接到了瑟琳娜打來的平安電話。

隨後,王棟打電話讓趙禹與尼古拉斯返回古堡。

到此,王棟斷定勞倫斯就是“莎士比亞”,因為在“軍火託斯拉”,只有三巨頭有權發出邀請。

如果在一年前,瑟琳娜當場就答應了下來,根本不需要考慮。

只是,現在有這個必要嗎?

尼古拉斯早已查清,“軍火託斯拉”的成員全都來自西方國家,準確說是信仰上帝的國家。

在這個龐大的組織裡面,別說華夏人,連俄國人都被當成另類。

此外,“軍火託斯拉”並不是什麼政治組織,與意識形態也沒必然關係,是一個典型的壟斷組織。

簡單的說,“軍火託斯拉”存在的根本價值就是透過壟斷獲取超額利潤。

這一點,跟以戴爾比斯公司為首的“鑽石與珠寶產業聯合會”非常相似,追求利潤才是真正目的。

顯然,跟政府合作,獲得金融集團支援,組建殺手組織,發展僱傭軍團,都只是實現目的的手段。

此外,在某些地區策劃戰亂,甚至搞軍事政變,同樣是手段。

受利益趨勢,“軍火託斯拉”並沒有真正的核心,連三巨頭都不是不可替代的。

其實,這也是王棟他們無法戰勝,更無法消滅“軍火託斯拉”的根本原因。

只要生產與銷售軍火有鉅額利潤,只要壟斷能夠獲得更多的利潤,就沒有任何辦法徹底消滅“軍火託斯拉”。

哪怕幹掉了所有成員,所產生的真空,依然會由其他軍火商填上。

正是在搞清楚這一點之後,王棟放棄了摧毀“軍火託斯拉”的念頭,轉而跟“軍火託斯拉”對抗。

既然如此,還有加入“軍火託斯拉”的必要嗎?

此外,還有一個極為現實的問題。

這就是,在“軍火託斯拉”裡面,沒有華夏軍火商。

嚴格說,華夏也沒有軍火商,因為華夏的所有軍火企業都是國營,即便是總經理,也只是經營公司。

也可以說,在華夏只有一個軍火商,就是華夏當局。

其實,這也正是“軍火託斯拉”把華夏排除在外的關鍵所在。

在“軍火託斯拉”的眾多成員當中,沒有一個是真正為政府代言,跟政府保持關係只是為了獲得政府支援。

所有成員,全都來自私營軍火企業。

當然,包括俄羅斯在內,西方國家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國營企業。

此外,從目的出發,“軍火託斯拉”也必須把華夏排除在外。

很簡單,在當今的軍火市場上,華夏既是主要玩家,也是最大的破壞份子,扮演著兩個截然不同的角色。

這麼複雜,因果都與“軍火託斯拉”有關。

關鍵就是,軍火產業的利潤實在是太大了。

上個世紀,受自身實力限制,華夏是國際軍火市場上的主要買家,就算出口軍火,也以低端市場為主,對西方軍火企業的威脅不太大,而且華夏軍火市場的利潤,讓很多軍火企業垂涎欲滴。

只是,這種局面肯定無法一直維持下去。

在本質上,軍火產業也是工業,而且是典型的重工業,因此軍火產業的發展,與一個國家的工業實力直接相關。

隨著華夏逐步實現工業化,肯定會在軍火產業上發力。

第一個轉折點,出現在上個世紀80年代。

持續了八年的兩伊戰爭,被很多西方軍火企業當成黃金時代,而且是冷戰結束前的最後一次盛宴。

交戰的伊朗與伊拉克都是產油國,都是窮兵黷武,簡直就是軍火商的天堂。

也就在這場戰爭中,華夏軍火企業嶄露頭角。

更讓西方軍火企業無法容忍的是,華夏軍火企業竟然兩邊討好,同時向交戰雙方提供武器!

雖然西方軍火企業也經常這麼做,但是不會如此明目張膽。

當然,華夏當時賣給交戰雙方的軍火幾乎全是低階貨,利潤不會太多,大多西方軍火企業是嗤之以鼻。

進入本世紀,第二個轉結點到來。

與第一個轉折點相比,第二次轉變來得更加平緩,沒有那麼激烈,不過對西方軍火企業的威脅更加巨大。

這就是,華夏初步完成工業化,依託工業化開始向高階領域進軍。

要知道,軍火生意本來就是工業強國的專利。

自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