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論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94部分,最強軍火之王,辯論,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鎖,其他人也萬分疑惑。

“全氮陰離子與全氮陽離子化合物。”

“什麼東西?”

“一種幾乎完美的化合物,不但可以用來取代猛炸藥,在航天領域還有著更加巨大的應用價值。當然,看得更長遠一點的話,金屬氫的價值更大,只是至少還要幾十年,金屬氫才有可能走出實驗室。”

“你說的這些,都太長遠了。”王棟提醒了趙禹。

“確實,即便是全氮化合物也很難在幾年之內得到應用,用到槍彈上,恐怕是十年、甚至二十年之後的事情了。”

“然後呢?”

“冷戰期間,美國花了很大的力氣研製液體發射藥,還在大口徑彈藥,也就是炮彈上做了測試。效果很理想,成本也很高昂,而且無法用在小口徑彈藥上,主要是生產工藝太過複雜。與美國不同,德國把希望寄託在了鈍感炸藥上,以此設計出了無殼彈,以及當時很出名的g11步槍。如果冷戰沒有結束,也許在g11上發展而來的,發射無殼彈的步槍已經裝備德國國防軍。在解體之前,蘇聯也在研製高效能發射藥,只是選擇了一個與美德截然不同的方向。”

“什麼方向?”

“膠狀可塑猛炸藥。”

王棟長出口氣,讓趙禹說下去。

“只可惜,直到解體,蘇聯都沒完成基礎研究工作。”趙禹勉強笑了笑,又說道,“蘇聯解體之後,我們獲得了一份存在很多欠缺的技術資料。據我所知,是花大價錢從烏克蘭買回來的。接下來,我們做了分析研究,發現蘇聯沒有能夠取得成功的原因所在,即滿足裝填工藝的可塑發射藥很不穩定,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無法直接用在槍彈上,而用在大口徑彈藥上的經濟性非常糟糕。很明顯,哪怕蘇聯沒解體,也無法研製出能夠用在槍彈上的可塑性發射藥。”

王棟微微點了點頭,表示明白趙禹的意思。

“當然,這是教訓。從根本上講,蘇聯的方向沒有錯,即可塑性發射藥的空間利用率最高,用在埋頭彈上的意義最大。唯一要解決的就是可靠性,即提高發射藥的穩定性,達到安全使用標準。”

“解決了?”

趙禹點了點頭,說道:“在離開軍情局之前,我們的科研人員已經找到了辦法,準確說是找對了方向。”

“什麼意思?”

“將發射藥一分為二,也就是由兩種化合物構成,在混合之後才能引爆,而單獨放置都很穩定。”

“這……”

“問題同樣突出,即二元發射藥對裝填工藝有極高的要求,別說小口徑彈藥,即便是大口徑彈藥,工藝都很複雜。不是說不能實現量產,而是太昂貴,用在小口徑彈藥上將是現有槍彈的數十倍。此外,還有其他的技術難題,所以在我離開軍情局的時候,二元發射藥的開發工作還處於實驗室階段。”

“趙禹,說了這麼多,不全是廢話嗎?”羅清明顯有點不耐煩了。

“那是三年前,不是現在。”

第224章 忽悠

螢幕上出現了一張圖片,是一副埋頭彈的內部構造圖。

“這是我根據已經獲取的資訊,加上自己的猜測與推斷繪製的結構圖,重點是發射藥的裝填方式。”

構造圖很粗糙,像是小學生的手繪圖,跟用於生產的藍圖根本扯不上關係。

“簡單說,就是透過噴塗的方式,把兩種膠狀化合物敷設到彈殼裡面,中間用一層在高溫下會分解氣化的高分子聚合物隔開。點火方式有點複雜,不過沒有技術難關。主要就是兩種膠狀化合物,用於隔離的高分子聚合物,以及噴塗裝填工藝。因為不知道這兩種化合物的構成,所以在生產工藝上肯定有偏差。按照我的猜測,兩種化合物在高溫下是液態,冷卻後就會變成固態。此外,生產工藝,也就是噴塗裝填方式肯定很複雜,絕對是由軍情局管理的軍事機密。”

“這樣的槍彈已經生產出來了?”瑟琳娜問了一句。

趙禹點了點頭,說道:“已經開始小批次生產,而且交付軍隊進行測試,準確說是由軍情局進行測試。”

“效能呢?”

“我不是很清楚,不過以我的猜測,肯定超過了textron公司的埋頭彈,而且實現批次生產的難度更小。”

“為什麼?”

“彈殼。”

瑟琳娜顯然沒有搞明白趙禹的意思。

“因為採用的是傳統發射藥,所以textron公司在設計的時候,想盡辦法來減輕彈殼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