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論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41部分,最強軍火之王,辯論,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陣風”的時候,印度空軍順帶購買了700多枚“米卡”,平均一架“陣風”能分到20枚。

問題是,這些“米卡”有一半是格鬥型!

此外,使用“米卡”的還有“幻影”2000。

也就是說,平均每架“陣風”能夠分到的中程型“米卡”也就幾枚。

當然,“米卡”的效能也是最糟糕的。

因為在設計的時候,要做到一彈兩用,照顧到格鬥導彈的高機動性要求,所以“米卡”的整體質量受到嚴格限制,成為了世界上最輕的中程導彈,而由此產生的結果就是,射程也最短。

嚴格說來,“米卡”甚至不算中程導彈。

為什麼?

其40千米的射程,連一些射程稍微遠一點的格鬥導彈都比不上。

要知道,以色列的“怪蛇6”格鬥導彈有超過40千米的射程,而歐洲聯合研製的格鬥導彈也有40千米的射程,aim…9x這種輕型格鬥導彈都有30千米的射程,華夏的pl…10達到了40千米。

其實,這也是“陣風”一直沒有參加戰鬥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576章 緊急採購

當初,印度沒有采購更多的“陣風”,與法國無法提供跟aim…120d類似的先進中程空對空導彈有很大的關係。

空戰進入超視距時代是不爭的事實,也是誰都無法改變的大趨勢。

可以說,先進中程空對空導彈早就成為了先進戰鬥機的標配武器,更是成為了衡量戰鬥機效能的關鍵指標。

在很多時候,一種先進導彈甚至比一種先進戰鬥機更重要。

此外,隨著雷達效能的提升,特別是aesa,即主動相控陣雷達成為主流,戰鬥機對目標的探測、發現與跟蹤距離越來越遠,能夠做到在更遠的距離上開火,對導彈的射程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正是如此,各主要國家都在研製射程更遠的空對空導彈。

比較典型的,其實就是aim…120d。

在最初的時候,因為採用的是普通火箭發動機,aim…120a的射程並不遠,其在後半球的攻擊距離甚至不到40千米,迎頭攻擊距離也就60千米左右,只是比上一代的“麻雀”導彈稍微好一點。

當然,在研製aim…120a的時候,美軍關注的並不是射程,而是命中率。

也正是如此,aim…120a把更多的重量分配給了制導系統,因此留給火箭發動機的就不夠了。

到aim…120c,開始採用雙推力火箭發動機。

再到aim…120d,透過縮小彈翼,降低了飛行阻力,進一步提高速度,間接達到了提高射程的目的。

當然,最初這麼設計,其實是為了讓f…22a多帶兩枚導彈。

此外,縮小彈翼之後,aim…120d的機動性明顯有所降低,只是中程空對空導彈並不需要太高的機動性。

經過這一系列的發展,aim…120d的射程比aim…120a提高了50%。

只是,也就這個水平了。

要繼續提高,就得采用更好的發動機,而比雙推力火箭發動機更好的,也就只有衝壓發動機了。

歐洲的“流星”導彈就率先採用了衝壓發動機。

得益於此,“流星”獲得了120千米的動力射程,以及理論上能夠達到180千米的最大射程。

要知道,這幾乎是aim…120a的兩倍!

那麼,美國人為什麼沒有采用衝壓發動機?

技術不夠嗎?

顯然不是。

在歐洲研製“流星”的時候,衝壓發動機的技術還不夠成熟,特別是在氣動佈局上存在太多的限制。

別的不說,只是進氣道就會嚴重的限制導彈的機動效能。

因此在歐洲研製“流星”的時候,美國選擇了雙推力火箭發動機,先把aim…120的射程提高一截。

只是,隨著技術進步,特別是在氣動佈局設計上取得的突破,比如嵌入式進氣道,衝壓發動機的很多效能缺陷都已得到解決,因此在幾乎所有的新一代中程空對空導彈,都採用了衝壓發動機。

其實,這是提高射程的唯一技術途徑。

當然,這些導彈大部分都在研製之中,離服役還有好幾年。

不是說導彈的射程不重要,而是那些能夠研製生產中程空對空導彈的國家,暫時都沒有這方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