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論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28部分,最強軍火之王,辯論,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還單獨從美國採購了包括“薩德”在內的多種防空武器。
保守估計,在2022年,沙特至少花了180億美元從美國購買軍火。
另外幾個海灣國家也是如此,在從華夏採購軍火的同時,都以補充戰鬥損失,以及進行現代化升級為由,給了美**火商足夠多的訂單。
當然,歐洲的軍火商也沒有拉下。
比如,科威特就採購了幾十架ef2000戰鬥機,而且埃及在獲得了海灣國家支援後,找法國訂購了更多的“陣風”戰鬥機。
可以說,這些海灣國家依然採用了均衡外交戰略,只是更加傾向於華夏。
當然,要說有哪個國家沒有受到照顧,那就是俄羅斯。
因為在伊拉克內戰期間支援伊朗,甚至為伊朗提供先進武器裝備,所以在戰後,沙特等國開始集體抵制俄羅斯。
不從俄羅斯購買軍火,其實算不了什麼。
別忘了,沙特等海灣國家從來就不是俄羅斯軍火的使用者,俄羅斯也沒有指望能夠把質次價高的軍火賣給海灣國家。
在伊拉克內戰結束之後,沙特等海灣國家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其實就是透過增產的方式來打壓油價。
高企的油價,確實給海灣國家帶來了鉅額的回報。
只是,也同時重創了消費市場。
石油賣不掉,又怎麼賺錢?
更何況,海灣國家開採石油的成本本來就極為低廉,比俄羅斯與美國低得多,因此在低油價的時候照樣能夠盈利。
油價高漲,反到助漲了對手的競爭力。
那麼,降低油價就成為了打擊對手的武器。
第545章 油價之戰
可以說,在伊拉克內戰結束之後,最精彩的就是油價之戰。
2021年初,在歐佩克內部的多次談判為果之後,沙特聯合科威特、阿聯酋與阿曼,在同一天宣佈提高石油產量,而且增加幅度達到了500萬桶。
是每天,而不是每年!
該訊息一出,國際油價在一週之內,由頂點的每桶188美元降到了每桶140美元。
只不過,這才剛剛開始。
一個月之後,沙特等四國再次宣佈,因為國際市場的強大需求,決定將石油產量再提高500萬桶。
結果,三天之內,油價就回到了100美元以內。
到第一季度末,油價已經降到了90美元左右,相當於在高點時腰斬。
此後,油價一直是穩中有將。
到第三季度末的時候,已經降到了80美元以內。
在這大半年裡,日子最難過的就是俄羅斯的石油企業。
為什麼?
在幾個主要產油國中,俄羅斯的石油生產成本最高!
關鍵就是,俄羅斯的石油主要來自西伯利亞,而西伯利亞油田的鑽探深度往往都在3000米以上。
即便不考慮裝置折舊,俄羅斯的石油開採成本都在每桶40美元以上。
算是折舊的話,那就更貴。
此外,因為受到西方國家制裁,俄羅斯很難從西方國家進口石油開採裝置,而俄羅斯本國並不能生產全部的開採裝置。
在此之前,俄羅斯主要是從華夏進口關鍵裝置。
受石油價格高漲影響,石油開採裝置的價格也是水漲船高。
因為看好油價,認為油價在短期之內不會下降,所以在伊拉克內戰爆發之後,俄羅斯就擴大了西伯利亞油田的開採規模,並且大舉從華夏進口關鍵裝置,其中一些核心裝置甚至能夠使用十年。
結果就是,俄羅斯開採石油的成本價格一直在上漲。
當油價跌到80美元左右的時候,俄羅斯已經很難透過出口石油獲利了。
按照國際機構的評估,俄羅斯石油業的盈虧平衡點在80美元到85美元之間,即只要油價低於80美元,俄羅斯的石油產業就必定虧損。
到第三季度末的時候,油價已經降到了80美元以下。
只是,降價並沒有就此結束。
為什麼?
沙特等主要產油國要打擊的不止是俄羅斯,還有美國的頁岩油產業。
得益於巨大的開採規模,以及本國較為完善的工業體系,還能夠透過貿易手段從其他國家購買開採裝置,美國的頁岩油產業一直在穩定發展,而且開採頁岩油的陳本也一直在穩定下降。
當然,油價暴漲,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