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土難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六十七節 大才,鐵血鑄新明,故土難離,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一卷風起於飄萍之末

“臭味相投,蛇鼠一窩。”

“為富不仁,死有餘辜!”

“還是盧督有魄力,終將此逆成擒!”

……

酒樓裡響起一片義憤填膺的怒罵聲,韃虜寇邊四處劫掠殺人無數,大明百姓深受其害,早已恨不得扒其皮啖其肉。

范家為一介商賈,居然膽敢勾結建奴,自然惹起眾怒。

對於這些利用不正當手段非法暴富者,以及變富之後為富不仁的惡行,大明百姓比誰都憤慨。

在群情激憤中,一個老者身穿青灰色棉袍,鬚髮皆白,舉止間雍容,一言不發自斟自飲淡然處之,尤為顯眼。

秦浩明眼睛一轉,踱步走到老者身邊施禮說道:“這位老丈,小生臨浦士子凌戰天,可否同席一飲?”

“小哥有請!”

老者和藹一笑,伸手做請。

秦浩明拉開桌椅,吩咐小二加兩個菜上壺好酒,方才落座。

告完罪,雙方寒暄二句,秦浩明愈發覺得老者談吐不凡,有理有據,忍不住問起老者姓名。

“老朽劉宗周字起東,紹興府山陰人。”

“什麼?小子孟浪,請蕺山先生恕罪,原諒小子用意未誠。”

秦浩明大吃一驚,也顧不得暴露身份,急忙重新行禮,報上自己的真實姓名。

開玩笑,這可是秦浩明在大明見到的第一個真正的大儒,清望滿天下,與王陽明相媲美。

雖然為人有些迂腐,但其舉止做到言行合一,令他敬佩。

說他迂腐是指崇禎即位之初,即欲改弦更張,勵精圖治,朝政出現了一些新氣象,明朝的社稷似乎有了一線新希望。

劉宗周飽含熱情,來到北京,希望崇禎超然遠覽,以堯舜之學,行堯舜之道,崇禎認為這是迂闊之言。

崇禎求治心急,人才、餉糧、流寇、邊患等常縈繞在心,希望群臣能拿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具體措施。

劉宗周卻認為這些都是刑名之術,近於功利,人主應以仁義為本。

但他同時也認為,國事弄到現在這個樣子,“吾黨與有罪焉”,不能只怪所謂奸黨。

他對“正人”的行為作了深刻的反思,指出吾輩出處語默之間,亦多可議。往往從身名起見,不能真心為國家。”

只顧自家博取好名,不以國家為念,如果天下一旦土崩瓦解,將死無葬身之地。

之後兩次起復,均向崇禎皇帝宣揚自己慎獨之學,但最終都被罷免。

說他言行合一則是指一生能夠堅持自己的理念,毫不動搖,與其他道貌岸然的東林黨人不同。

後建奴南下,絕食兩週而亡。

“臨浦有才,允文允武,名不虛傳!”

劉宗周連道無妨,反而說起時下東林學子對秦浩明的評價。

“小子有愧,些許虛名,入不得先生之耳。”

秦浩明訕笑幾聲,自己這個水貨,要和歷史上大明最後一個大儒比文化,真是螢火之光豈能與皓月爭輝?

“世風日下,禮樂崩壞。商賈之民不念皇恩浩蕩,卻勾結建奴,理應殺之。破虜所為,實乃大快人心!

然冰凍三日,非一日之寒,急功近利,是無法解決國家的根本問題的。

希望破虜今後能勸慰天子,先修德治心,親近儒臣,這才是為治的根本。

須知君不肖,則國危而民亂。君賢聖,則國安而民治。故禍福在君,不在天時。”

秦浩明剛重新坐下,劉宗周立馬向他推銷自己的想法。言語懇切,憂國憂民。

秦浩明搖搖頭,怪不得劉宗周三次起復,三次被革職。

他雖素負清望,但畢竟只是一位飽讀詩書的學者、思想家,而不是一位運籌帷幄的政治家,因此他的一些主張並不合時宜。

崇禎帝急於求治,劉宗周卻說先治心,崇禎帝要求才望之士,劉宗周卻說操守。

崇禎帝問退敵弭寇之術,劉宗周卻說仁義為本。故崇禎說他愎拗偏迂,次次將他革職。

“先生此言皆乃太平盛世的治世之言,與目前國情有所不同,故破虜不敢苟同。

當務之急,乃是擊退建奴,平息內亂,籌措軍餉,解決國家財政危機,方為正理。”

老先生雖然才識不缺,為人正直。但捫心自問易地而處,自己也不贊同他的觀點。

“先生可知,國家命運的艱難現在已到了極點。可是現在朝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三國之說書先生

漂漂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