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土難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八十八節 進京獻俘,鐵血鑄新明,故土難離,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一卷風起於飄萍之末
“今雖託陛下洪福,盧建鬥有幸殲敵近萬,恐也多有損傷。想必是隱匿不報,以取悅陛下。
可建奴尚有七萬鐵騎盤桓在京畿附近,其境內尚有控弦之士幾十萬。若陛下強行舉行獻俘儀式,恐刺激建奴。
要是他們不計一切,大舉南下,不僅和談不成,怕是也難以抵擋建奴兵鋒之利。
依臣之見,萬萬不可逞一時之快,置國家於水火兵戈!”
唉!
崇禎長長嘆氣,胸中鬱郁難平。
從十七歲登基,至今十一年。
初登帝位意氣風發,雄心壯志,藐視唐宗宋祖,想要和一幫大臣共同幹一番經天緯地的大事業,力挽大明於狂瀾之中。
可身邊別說什麼經邦治國的王佐之才,就連稍微能合他心意的人都沒有。
好不容易有盧象升和楊嗣昌稍微順眼,偏偏他們又水火不容,相互構陷。
身在帝位沒有一天是快樂的,等待他的只有日復一日無窮無盡的奏章、廷議、召對、日講經筵。
同時,前線不斷潰敗的戰報和國庫空虛的奏疏也擺滿了他的御案,難啊!
崇禎是一個很複雜的人,自小襲信親王,長期的呼奴喝婢使得他性情嚴急苛刻,剛愎自用。
另一方面從小的孤獨寂寞和危險處境讓他敏感多疑,過分自負,但在緊要關頭卻又總拿不定主意。
“陛下,要說這個盧總督也真有些本事!
老奴記得前些日子,他曾上奏說要大敗韃虜,並以性命擔保,想不到才短短几天時間裡,竟然一戰殲滅近萬韃虜。
且有一個貝勒、幾個固山額真、幾十個甲喇額真頭顱,此等大捷近幾年何嘗有過?
便是當初寧遠大捷也沒有此戰消滅的韃虜人數多。
要是讓京師臣民知道,必舉國歡慶。”
王承恩看見崇禎皇上長吁短嘆,左右為難,想了想,還是走上前說了這番話。
與劉瑾、魏忠賢這些禍國禍民的太監不同,王承恩是個忠貞不二,且有民族氣節的一個人。
要不然他也不會在李自成打進京城,滿朝文武改換門庭之時,依舊無怨無悔陪崇禎吊死煤山。
“王伴當,朕也知曉。奈何兵臨城下,左右為難!”
也就是身邊親近的太監,崇禎才會露出他的軟弱一面。
“老奴倒是覺得盧總督說得對,城下之盟,春秋恥之!”
既然已經說了開頭,接下來王承恩也沒有什麼好顧忌。
楊嗣昌有私心,他是知道的。
朝廷對建奴屢戰屢敗,整個大明人心士氣全無,難得有一次大捷,這是機會。
作為久在身邊的奴才,他多少了解崇禎帝的性格。
崇禎悚然而驚,他是個極為自負和在意名聲的人。
有一次御史王宗把他比作漢文帝,原本是馬屁之言,但崇禎聽了十分的不高興。
他認為漢文帝只是一箇中等的皇帝,覺得和自己比根本不值一提。
還有一次吏部給事中楊河提到了唐太宗,崇禎說:“唐太宗掃蕩群雄,我自愧沒有那樣的才能;但要說到閨門無序,家法敗壞,我還羞於與他相提並論呢。”
其實就是得唐宗宋祖之類的人物也比不上自己。
這次議和之所以偷偷摸摸,不敢公開支援楊嗣昌,也是因為這些原因。
“不錯,朕原本也是這樣想,險些被楊文弱所誤導。
以打促和,也不失為一條好計策!”
“陛下聖明,乾坤獨斷!
臣子的建議萬萬,陛下知道哪一條是對的,哪一條是錯的,便是大大的睿智!”
王承恩躬身行禮,講過幾千遍的馬屁話再次重複。
崇禎聽了心中依舊得意,一甩龍袍前襟坐回御座上,在盧象升上陳的獻俘奏疏中連寫三個善字。
寒風碩碩,稟然冷冽!
秦浩明和戚綱二人帶領五百天雄軍精銳,押送僅餘的一百二十個韃虜,每人雙馬賓士在前往京城的官道上。
冷冽的寒風並不能吹散秦浩明心中的熱血,透過這兩次的戰役,事實證明大明的精銳並不遜於韃虜。
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關鍵是要有激情和熱血,有充足的訓練了,當然後勤保障也必須跟上。
望著後面呈散兵作戰模式,採用一字陣型全速奔跑的大明將士,秦浩明心中湧起無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