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土難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節 君臣奏對,鐵血鑄新明,故土難離,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明末農民戰爭的戰場,一方面人口傷亡眾多,農業生產環境遭到破壞,農業再生產鏈條斷裂,社會生產力長期處於停滯衰落的狀態。
另一方也把大明最精銳的將士消耗殆盡,同時還有財力物力。
可以說,正是農民軍耗盡了大明王朝所以資源,以至於再也無法統一組織起來對抗建奴的入侵,最終導致農民軍和大明一起被清軍消滅。
真真是應了那句老話,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韃虜無論如何也想不到他們可以奪取大明的天下,甚至是在入主北京城後。
公元1644年,也就是大明崇禎十七年,女真韃虜在多爾袞的帶領下,第一次穿過當時號稱天下第一雄關的山海關進入中原,並順利佔領北京。
幾乎全體韃子依然不太相信他們能夠真正征服整個明朝,只是打算乘此兵威,大肆屠戮,留置諸王以鎮燕都。
而大兵則或還守瀋陽,或退保海山,可無後患。
韃虜多爾袞雖然沒有采納這種目光短淺的建議,嚴格按照皇太極的遺志立即從瀋陽遷都北京。
但雄才大略如他,也不敢奢望能夠進一步征服整個天下,其本人也親口說“何言一統?但得寸則寸,得尺則尺爾”。
可是這一切的根源在哪裡,其實還不是在大明王朝的自身上。
從皇室到官紳地主,兼併土地愈來愈猖狂,他們依靠政治權勢大量地侵佔官地和私田。
宗室諸王、勳戚、太監也透過“乞請”和接受“投獻”等方式,霸佔了越府跨縣的大片土地,成了全國最大的土地佔有者。
可是他們佔了全國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土地,卻不要為大明承擔任何責任,緣何不要滅亡?
這些事情他雖然知道,可跟崇禎根本無法言明。
秦浩明的臉色精彩至極,蹙著雙眉,一會怒一會悲,卻唯獨沒有喜色。
崇禎也不催他,自顧拿起一塊宮廷糕點,放在嘴裡。
他也沒有指望秦浩明給他驚喜,這個問題,多少內閣重臣,名人士子天天反覆討論,也沒有一個具體章程,不過滿問罷了。
“皇上,此事微臣沒有考慮過,但有一個臨時的怪招,或許能解決一些暫時性的問題。
但請恕臣無罪,微臣方敢說出?”
秦浩明反覆思慮好久,終於下定決心搏一把,雖然他知道可能性很小,但做到無愧於心即可。
“咦!快說,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大明從來沒有應言獲罪,秦愛卿請儘管說,朕這點度量還是有的。”
崇禎聞言大喜,毫不在意的揮揮龍袍,示意秦浩明把對策說出來,哪怕是暫時性的注意。
實在是對反賊無可奈何,動搖了大明的根基啊!
至於建奴,不過是蠻夷罷了,待數年之後,敵國漸衰而我中原盜賊止息,便是解決他們的時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