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土難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九十九節 淺議和談,鐵血鑄新明,故土難離,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一卷風起於飄萍之末
崇禎蹙著眉頭不解的看了秦浩明一眼,默然無語。
意思很明顯,你不是盧象升一手提拔起來的嗎,韃虜也殺了萬餘,難道反而不贊成他主戰的觀點不成?
秦浩明坐在椅子上微微前傾行禮,沉思片刻便緩緩開口說道:“皇上,其實和談也罷,主戰也罷,並無絕對的錯與對。
只不過是戰略的需要,必須結合自身的實力和當時的具體局勢分析。”
崇禎眼前一亮,若有所思,抬手示意秦浩明繼續說下去,他還是第一次聽到如此新穎的觀點。
其他朝臣要不是和,要不就是戰,講起理由來,千篇一律,沒有絲毫新意。
“若是我大明兵精將廣,國內安穩,則誰敢對韃虜言和,那就是不思進取,甚至可謂之奸臣或者賣國賊。
可楊學士談議和之時,我大明士卒羸弱,守有餘而攻不足。況且國內叛賊四起,百姓困苦不堪,故提攘外必先安內。
在韃虜條件合適情況下,微臣覺得也不失為一條好計策。”
說到這裡,秦浩明的心裡不禁深深的嘆了口氣!
若是按照原來的歷史,其實和談對大明來講,是利大於弊的明智之舉,並且韃虜的條件可以說並不苛刻。
老野豬皮努爾哈赤起兵之初,並沒有抱有頃覆大明問鼎中原的志向。
只是希望明朝封其為王,以稱雄於女真各部,進而稱霸東北,號令東北各少數民族而已。
新野豬皮皇太極的志向亦未超過其父,雖然他鞏固和發展了後金政權的大好形勢,實力大為增強。
但也一直希望同明朝保持友好,發展貿易,也未想凌駕大明王朝之上。
既使在攻明次次得手滿載而歸,但和大明議和的心思始終未變。
在議和條款中也表示可以做到行文中他可以低崇禎一字,甚至接受遵明為正朔。
在尚未達成議和協議之時,不書天聰年號只寫干支。當其羽翼已豐,多次攻入內地,大明已無法招架之時,他仍然拒絕攻打北京城。
就包括這次韃虜的議和條件,秦浩明從盧象升那裡瞭解到,也只是承認後清存在,劃出現在韃虜佔有的地區為其統治,封其為王。
當然這對大明來說確實聲譽上有所損失,但問題是你們有辦法嗎?
除了聲譽受損外,在秦浩明看來,議和不僅對大明說來有利於備戰,還具有以和制叛、安定遼東之利。
要知道,韃虜內部的矛盾同樣不少。
皇太極繼位之初,後金政權遵從努爾哈赤遺訓,實行四大貝勒“共議國政”,這種體制必然導致政出多門的矛盾。
阿敏、代善、莽古爾泰豈是易於之輩,矛盾很快表面化、尖銳化。
甚至莽古爾泰還公開報怨皇太極,曾有舉佩刀的動作。包括多爾袞、多鐸、阿濟格三兄弟,可謂跟皇太極仇深似海不共戴天。
還有那些投降的漢人,秦浩明不相信他們心裡就一點想法都沒有,忠心耿耿,難道就不能利用一下?
只不過是皇太極手段高明,再加上戰爭屢屢取勝,強行壓制而已。
若是沒有跟大明的戰爭轉嫁矛盾,讓他們鬆懈下來,秦浩明覺得韃虜內部應該相當熱鬧。
總之,在韃虜內部,大明是有機可乘的。關鍵是要將議和運用得好,說不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即使退一萬步來說,最不濟,總不會像歷史那樣吧!
“朕也是如此想,所以才會支援楊愛卿,讓他著手此事,奈何朝臣譁然詆譭,群情洶洶。唉!大事幾成,黃口小兒誤國至此!”
秦浩明的話引起了崇禎的感慨,忍不住開口幽幽說道。
跟在內閣重臣面前不同,崇禎有些話不方便說。反而是秦浩明,崇禎沒有什麼顧忌。
一則他覺得秦浩明官職小,對朝局沒有影響力。二則,他覺得好控制,對付起來也容易,因此沒有什麼顧慮。
什麼?支援?
又把事情推脫到其他大臣身上,真當我是這時代的人啊?
操!
聽見崇禎說這話,秦浩明忍不住想爆粗口,可面上還要一副點頭贊同的樣子,真是讓人窩心。
委實掛不得秦浩明如此,不同於其他時期,在大明議和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若要議和成功,必須要有堅定明確的主張,並拿出有說服力的理論、創造一種良好的輿論範圍。
同時更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