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夜之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八百七十七章,帝國支撐者,暗夜之光,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系,成為整個中國文化的基石。你說說,這三孔乃是哪三孔?”
明中信見自己一說起這三孔,朱厚照立刻撇嘴,不由得問了一聲。
這下,朱厚照得瑟了,神氣地看了一眼明中信,拿腔拿調道,“孔府,建於宋代,是孔子嫡系子孫居住之地,西與孔廟毗鄰,佔地約16公頃,共有九進院落,有廳、堂、樓、軒463間,稱衍聖公府。孔林,亦稱“至聖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專用墓地,也是世界上延續時間最長的家族墓地,林牆周長7千米,內有古樹2萬多株,是一處古老的人造園林。”
明中信點點頭,並不驚奇朱厚照知曉此事,只因為,畢竟,朱厚照身後可是站著無數儒家大儒,教授他學術,這大明王朝的文化基石,那些大儒豈能不教授於他,知曉這些,不足為奇。
不過,他就見不得朱厚照那得瑟樣,得給他點顏色看看,緩緩點頭道,“說得到也對,然而,沒有親身前往,體會一下三孔的氛圍,你根本無法體會那份莊嚴及歷史的厚重。”
朱厚照見明中信如此敲打他,收起了那份得瑟,但卻眼神中充滿著不憤。
明中信也不理會於他,緩緩解釋道,“孔府本名衍聖公府。位於孔廟東側,為孔子嫡長孫的衙署。漢高祖劉邦以太牢之禮祭孔子墓並封孔子九世孫世為奉祀君,代表國家祭祀孔子。後歷代不斷加封,至宋代封為衍聖公。明洪武十年建立獨立的衍聖公府。現有樓、廳、堂480餘間,前為官衙,後為內宅。”
“孔府有‘天下第一家’之稱,是孔子嫡系長期居住的府第。後裔一直是孔廟東邊,隨著孔子後世官位的升遷和爵位的提高,孔府建築不斷擴大,是中國僅次於明清皇帝宮室的最大府第。孔府佔地約7.4公頃,有古建築480間,分前後九進院落,中、東、西三路佈局。仿照封建王朝的六部而設六廳,在二門以內兩側,分別為管勾廳、百戶廳、典籍廳、司樂廳、知印廳、掌書廳、公共管理孔府事務。大明重新建設過,共五間深三間,寬敞大方,為宣讀聖旨、接見官員、審理重大案件之處。再細緻的,就不說了,待你去看了之後,就會了解那份文化的厚重與積澱。”
未等朱厚照插話,明中信繼續道,“孔廟始於孔子死後的第二年(公元前478年)。弟子們將其生前故所居”立為廟,歲時奉祀。當時只有廟屋三間,內藏孔子生前所用的‘衣、冠、琴、車、書’。其後,歷代王朝不斷加以擴建。東漢永興元年(公元153年),桓帝令修孔廟,並派孔和為守廟官,立碑於廟。魏黃初二年(公元221年),文帝曹丕又下詔在魯郡修起舊廟,但當時孔廟的規模並不甚大。西晉末年“廟貌荒殘”。東魏興和元年(公元539年)修繕孔廟,雕塑聖容,旁立十子,為孔廟有塑像之始。唐初除了在國都的最高學府國子監修建周公、孔子廟各一所外,皇帝又下詔州、縣皆立孔子廟。唐代修廟5次,北宋修了7次。最大的一次是宋真宗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擴大舊制....凡增廣殿堂廊廡316間。金代修了4次,元代修了6次,大明也修繕將近十次。目前為止,最近的一次是大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當時孔廟遭雷擊,大成殿等主要建築120餘楹化為灰燼。陛下急忙下令重修,到目前為止,還在修繕。”
“孔林,位於曲阜城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專用墓地。孔子卒於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四月乙丑,葬魯城北泗上。其後代從冢而葬,自漢代以後,歷代皇帝皆對孔林進行過重修、增修。當然,大明也必不可少地加入了這個行列。在秦漢時期,雖將墳高築,但仍只有少量的墓地和幾家守林人後來隨著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規模越來越大。東漢桓帝永壽三年(公元157年),魯相韓勅修孔墓,在墓前造神門一間,在東南又造齋宿一間,以吳初等若干戶供孔墓灑掃,當時的孔林地不過一頃。到南北朝高齊時,才植樹600株。宋代宣和年間,又在孔子墓前修造石儀。進入元文宗至順二年(公元1331年),孔思凱主修了林牆,構築了林門。大明洪武十年(公元1684年)將孔林擴為3000畝的規模,進而形成了今天的孔林。”
朱厚照聽得是目瞪口呆,畢竟,這些事物歷史大儒們可沒那麼多的時間諸如此細緻,也只是讓他知曉三孔之地的神聖與莊嚴即可。此時聽來,不由覺得有些高大上了,令他肅然起敬。
明中信卻是不給他機會,繼續介紹道,“蓬萊閣,相信你聽過八仙過海的美妙傳說和海市蜃樓的自然奇觀,自古就有人間仙境的美譽。瀕臨黃渤二海,山海相依,風光旖旎。它的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