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夜之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5部分,帝國支撐者,暗夜之光,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顯然知曉事情絕不會就如此簡單,故才有此一問。
他還無法隱瞞,轉頭看看福伯,福伯心領神會,轉身站到了房門外,進行警戒。
明中信將思路稍稍整理,“徐老公爺將南疆的形勢進行了詳述,情況不大樂觀,雖然賊人們在雲南的叛亂已經基本平定,但在整個南疆卻依舊有些餘孽在搞風搞雨。徐老公爺覺得形勢不大對頭,故此來挖根與向我諮詢一下。”
稍稍停頓,明中信繼續道,“至於這來人,不是別人,正是那魏國公府的小公爺徐鵬舉,此番魏國公也是擔心他留在南京會有所閃失,才讓他隨隊前來京師,一方面向某徵詢一下意見,一方面也躲避一下戰亂!信中請求我幫襯一二!”
“當然,此番進入京師的不只是這一支人馬,而是還有幾股勢力,徐老公爺提醒我,要注意這些勢力,看他們要做何打算!”明中信環視一圈,神情肅然道。
“你是說,南疆入京的各方勢力?”石文義恍然地接話道。
“不錯!”明中信轉頭看向他,詢問道,“石大哥,魏國公信中提得不是太明確,此番究竟有哪些勢力入了京師?有何可疑?”
石文義一聽,眉頭一皺,低頭沉思。
“怎麼?這有什麼不能說的?”劉大夏一陣不悅,畢竟,這幾日他操心明中信遇襲之事,其他的資訊有些閉塞,他也想知曉這些時日京師之中有什麼大事?
石文義抬頭苦笑一聲,“劉大人,並非石某不說,實在是這些時日進入京師的勢力極多,有蕃王、”
蕃王?劉大夏眼神一縮,未等石文義說下去,直接追問道,“蕃王不是不奉旨不得入京嗎?怎麼會有蕃王抵京?”
“還不是南疆賊人生事才令得這些蕃王有藉口入京,尋求庇護!”張採在旁抱怨道。
在座之人皆是聰明人,一聽此言就知曉了個大概。
事情還要從建國時說起,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國之後,開始推行族親封蕃制度。
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在南京稱帝后,開始大封天下官員,首先頒詔規定了自己家族的次序。他冊封馬氏為皇后,朱標為太子。到了洪武三年,其他諸皇子也都陸續被封為各地的蕃王,爵位高於建功立業的大臣。
古代傳統政體制度分為三種:一是商周的分封制。皇親國戚分封在外,蕃國屏障中央政府,諸蕃以國為姓,相對獨立,中央與蕃國是朝貢與冊封、稱臣與納貢的關係。二是秦唐宋的郡縣制。雖然也冊封皇親子弟為王,但有國名而無實蕃,有的還規定,皇子必須住在京師,由宮廷宦官進行管理,有的甚至規定不能世襲,總之設法使皇權不受威脅。三是漢晉和大明初採用的郡國制,作為分封制和郡縣之間的過渡。蕃王在郡國之內,握有軍政經濟大權。
這三種制度當中,明太祖看重的是第三種郡國制。不過,郡國制先後釀成了西漢的“七國之亂”和西晉的“八王之亂”。他出於私心,並沒有吸取教訓,他分封皇子為親王,授金冊金寶,歲祿萬石,府置官屬。親王允許保留少量的護衛親兵,少的有三千,多的達一萬九千人。
這還只是泛泛規定。後來,明太祖任命皇子代替大將守備邊關,有幾位御邊的蕃王,如燕王、寧王等,他們不但有自己的親兵,還管轄中央政府的軍隊,其中不乏精銳部隊,人數很快就順理成章地突破了上限。
明太祖當然知曉歷史上蕃王覬覦皇權的危險,蕃王勢力惡性膨脹,必然會衝擊中央政府的安全。到時,不是魚死,就是網破。故此,他制定了強幹弱枝的規劃,在賦予諸王極大許可權的同時,也進行了一定的控制和防範。例如,他規定,諸王僅僅是列有爵位而不享有政務,公有蕃國但不管理領土。同時,為防止諸王互相串通,明太祖還禁止諸王互相走動,更少召集親王入朝覲見。
然而,即便如此,但也令得諸王有些尾大不掉,如燕王朱棣,在明太祖仙遊之後,立刻就發動了靖難之役,要奪取這天下,這,就是他的遺禍。
而燕王朱棣奪取天下之後,卻是將明太祖的郡國制做出了變化。永樂初,為了安撫諸位蕃王,穩定國內局勢,曾先後復周、齊、代、岷諸王舊封,但當其皇位較鞏固時,又繼續實行削藩。周、齊、代、岷諸王再次遭到削奪;遷寧王於南昌;徙谷王於長沙,旋廢為庶人;削遼王護衛。
一系列手段,都是對蕃王進行了限制,慢慢實現削蕃的目標。
當然,這些手段得到了抑制,但胳膊終究扭不過大腿,諸王的權柄被逐漸削弱,再形成不了對中央政府的威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