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昕512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75章 崑山阻敵(3),鴻元至尊,東昕512,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陸凱帶領四十萬人馬殺向蘇汕國。
武嶽候是臨時按十萬人為一軍,發動全面進攻的,東路四軍四十萬人,四位大將各領一軍,統歸安平將軍陸凱指揮。
蘇汕國算是除了正面相對秦軍的武威國,算是另一個最薄弱的環節。
西面巴陵國也是個薄弱環節,但是他後面有個巴蜀國,有強大的靠山,而且那裡的三十萬秦軍又是歷朝陽統領,不大可能真正攻擊巴陵國,而那個地方對秦皇真正意圖有些不著邊。
實際上蘇汕國也和秦皇真正意圖也不著邊,但是武嶽候覺得想要完成秦皇意圖似乎已沒有可能,所以改變戰略意圖,大軍針對蘇里國了。
這也是無奈選擇,蘇里國的靠山相較於巴陵國巴蜀國弱勢,最重要的一點,打下蘇里國,佔領了這裡,也就形成了同夏國隔江相望了,也算完成了秦皇意圖的一步。
而目前的形勢,拿下蘇里國,對武嶽候來講最實際。
蘇里國可是很富足,對於秦國打壓或者消滅夏國的戰略地位很重要。
拿下蘇里國不容易,但突破口卻在蘇汕國。
蘇汕國很弱,先滅了他,然後在進攻蘇里國,這就方便多了,而武嶽候親自帶兵奪取蘇里國的糧倉宜春城和宜陽城,這樣一來,就同蘇汕國連成了一片,逐步蠶食蘇里國的戰略意圖就達成了。
武嶽候用兵也很老道。
他用了個全面開花戰術,讓聯軍弄不清他的真正意圖。
其實他的真正意圖,連他的部下大多數人也搞不清。
不過他身邊有夏國奸細,再加上夏國那些將軍謀士都很精明,以大體上摸準了他的脈,採取了相應對策,只是聯軍那些人因為各自心思不同,所做的反應不一,如果不是夏軍幾個兵團為主力,武嶽候甚至直接攻擊都很輕鬆。
不過武嶽候的確達成了他的初步目的。
成功調走了正面的聯軍一部分主力;蘇里國差不多全面撤軍了。
另外把夏國裡兩個半兵團給牽制住在沁陽城一線。
雖然夏國在他面前還有三個主力兵團,但是想吃掉它是很難辦到的,他也決定不同夏軍糾纏,邊打邊跑,如果夏軍出現漏洞,反咬幾口,甚至消滅他個把軍團也不是不可能的。
只是武嶽候萬沒想到,他最得意的祁峰竟然給他損失掉十幾萬人馬,他還沒接到這個迎頭一棒的訊息。
雖然蘇堪事先得到夏國傳過來的情報,秦軍有可能重點針對蘇汕國,也得到了夏國支援,並派蘇傑帶四十萬精銳進入蘇汕國做出防禦,卻不想武嶽候劍指蘇汕國不假,卻另一把劍直插他的軟肋。
蘇汕國沒能阻止住陸凱四十萬人馬渡江,這主要原因是陸凱那裡始終沒遭到聯軍襲擾,物資儲備也很充沛,再加上這一段諶江水勢平穩,蘇汕國一面也沒有什麼險要可據守。
渡江之戰秦軍損失也很大,可沒能給他造成削弱打擊,所以渡過江的秦軍穩住陣型,同蘇里國和蘇汕國大軍展開了大戰。
若說在平原上作戰,秦軍排開陣型,蘇傑雖有領軍氣魄,妙計頻出,可總歸是鬥不過秦軍。
這是秦軍的優勢。
可秦軍想擴大戰果也不易,推進了不到百里就只能止步了,因為前面到了丘陵地帶,秦軍大兵團作戰優勢就沒有了。
兩軍在匡城和多嶺城,長達近二百里的地段展開了拉鋸戰。
陸凱雖然沒能繼續擴大戰果,可是奪去了兩城數千個村鎮,得到了物質補給,站穩了腳跟。
也就在雙方對峙之時,蘇堪得到了武嶽候派人奔襲宜春城和宜陽城,另有一股秦軍從西南已經接近宜春城的訊息,他第一時間給蘇傑去了通報,又馬不停蹄的渡過黎江去順儀城找張顯求援。
蘇里國派給蘇傑四十萬精銳,這已經達到了蘇里國兵力極限,他因為東面還得防禦黎國,一半的兵力在那裡駐防,國內能抽出的兵馬也不多了,從聯軍內撤回的三萬人馬也趕往蘇汕國增援,現在兩座宜城只有少部分地方守備軍。
不用武嶽候帶領大隊人馬親至,就鮑奉帶領那兩萬餘秦軍進入宜春城地界,就會一路橫掃,沒人能阻擋住。
張顯現在也無兵可派,貝山的凌威軍一部是無法攔得住,貼著崑山向宜春城進發的秦軍。
因為他們離著崑山最少也得兩三天路程,等趕到地方怕是武嶽候的兵馬也快過去了。
其實崑山這一帶就是聯軍,以及夏軍和蘇里國無意識留下的漏洞。
“王兄,還有個更糟糕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