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昕512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51章上京風雲(10),鴻元至尊,東昕512,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回信了,他讓我們攻打要塞拖住要塞的楚軍,呵呵.,即便是我們把部隊全部壓上,怕是都憾不動要塞分豪,怎麼可能起到拖製作用,我感覺得連武絕非智者,我本來還擔憂楚威王挺不住,現在我到怕他敗得太快,影響了我們的計劃。”
“連武這個人我曾派人詳細調查過他,此人是個武痴,原本是錢家的一名護院,好武成痴,本是下人,卻向錢家家主索要秘笈,被家主斥責,將他逐出。
後來又投奔了高陽城的一家大戶,做武師,卻失手打死家主的兒子,索性屠了這家大戶,用這家的錢糧,打著解放奴隸的旗號造反,幾年時間就發展為擁有十幾萬人的隊伍,但是他根本就不敢跟官兵硬碰,退到東南山區佔山為王去了。
時勢造英雄,楚國沒有隨著大陸潮流改制,各大家族有對奴隸壓迫的厲害,奴隸造反的事越來越多,勢頭越來越大,因為連武造反的時間早,有了基礎,那些剛剛造反難以同官兵對抗的起義軍,最後都投奔了他。
所以讓他的勢力越來越大,而腐朽的楚軍戰鬥力本來就不強,對付那些拿著耕田的鎬頭鋤把的義軍還可以,但是對付已經發展了數年的連武就開始敗多勝少,就像滾雪球一般,連武的勢力越來越大。
勢力大了是好事,但是管理不好就容易出事,因為分賬不公經常發生內訌,後來最早跟隨連武的一批人,拉著隊伍分裂了,逐漸就形成了數十股勢力,分開了,官兵就好對付他們了,武侯運用各個擊破的戰術連滅了十幾股義軍。
連武這時候又出面了,帶著他的親軍四處救援,落下了個以德報怨,誠實仗義之名。
剩下的義軍覺得單獨難以對抗官兵,於是提議結成聯盟,一家遭到攻擊,幾家出手相助,這個辦法很有效,這段時間連武也非常活躍,結交江湖朋友,親自帶人四處救援,不辭勞苦,名聲越來越盛,最終被推舉為盟主。
而楚國還是不思改革,奴隸造反的事情越演越烈,武侯縱有千般本事,也難以撲滅燎原之火,到現在義軍就發展成為三十六路義軍,這只是指有實力的三十六股,楚國疆土這麼大,小股義軍數不勝數,以至於武侯積勞成疾,不得不退居後方,掛了個太尉的名頭。
武侯退出後,楚軍再難對抗義軍,節節敗退,最後收縮到上京周邊五百餘里才站住腳,之後有進有退,連武也不在出擊,就這麼僵持到現在,連武可能覺得時機已經成熟,就決定開始準備推翻楚王朝,做起了自立為王之夢。
就算公子不去聯合他,他也有可能今年出兵,或許能晚些,據我們瞭解他大概是定在麥收之後,因為他養的人太多了,糧食始終是個大問題,至於為什麼痛快的答應了公子這個時間點出兵。
我考慮,應該也是為了糧食,公子給他出的小股部隊搶糧之策,讓他嚐到了甜頭,也補充了他糧食不足的缺口,就有了能力提前出兵,多佔些地方,就能多搶收些糧食,即便不能一舉攻陷上京,圍困上京,讓楚威王無法收貨上京以外的糧食和稅賦。
楚威王收不到的,那便就是他的了,此長彼消,上京遲早會出現糧荒,楚威王國庫耗光,那就是他成功之時。”
“算計的倒不錯,可是他的三十六路義軍,貌合心不合,如果全力攻取上京,利益所趨,還不至於出現大問題,一旦停下來,嘿嘿.矛盾就出現了,控制不好,內訌便生,也就是崩潰之時。
義軍本身就是最底層的民眾,思想單一,受的苦難多了,一旦得到享受,就變得懶惰了,最重要的還是領頭人,款啟寡聞,沒有做到承上啟下,引導啟蒙作用,卻一心想著稱王稱霸,脫離了眾願,便會離心離德,所謂英雄不讀書,草莽難化龍。”
張顯所論雖不盡然,但也道出了連武現在的妄想和他的弊端,如果更深一步的瞭解連武的性格,張顯就會說其發矇啟滯,不納忠言奇謀,獨斷專行,自絕賢路,早晚必亡。
張顯和羅燁談了很久,最後歸於當前形勢。
“秦柏可能在連武那裡很受排擠,這是必然,秦柏是折了翅膀的龍,但是折了翅膀他還是龍,只是不能遨遊九天了,可總比草莽強,所以他們難以相容,你派人多注意點他,此人才華橫溢,不能夭折了,連武不用我用,連武不敢駕馭,我卻可使臂使指。”
“好的,我記下了。”
“洛非那裡......。。?”(未完待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