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零一章 火箭筒,修真軍火帝國,風識,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一是為了給這些上場的組留下一些準備的時間,二就是王麟覺的這個時候靠他自己的實力開始除妖計劃還是有著很大的風險,作為一個武器專家,明知道對手強大還去和他死磕這就是傻了,揚長避短才是聰明的戰鬥方式。為保險起間,他應該再做一個專門對付這種大體型的妖獸的大殺器。

將比賽的事情交由余年去安排,王麟就去了實驗室。其實這也不是心血來潮突發奇想才想到這個主意,而是在東平坊市的時候就有的一個構想。他想將法術的地雷的應用擴充套件一下,和地雷這這樣被動的觸發不同,王麟這一回想設計的是一個主動觸發的單兵支援型的火力投射武器。也就是和前世大名鼎鼎的火箭筒類似。

火箭筒是一種發射火箭彈的行動式反坦克武器,主要發射火箭破甲彈,也可發射火箭榴彈或其他火箭彈,用於在近距離上打擊坦克、裝甲車輛、步兵戰車、裝甲人員運輸車、軍事器材和摧毀工事,也可用來殺傷有生目標或完成其他戰術任務。火箭筒由於質量小、結構簡單、價格低廉、使用方便,在歷次戰爭的反坦克作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當然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如雷貫耳的神器---RpG。在電影黑鷹墜落中最讓人恐懼的就是那聲拖著悠長聲調的驚恐呼喊,還有那死神般的尖嘯。

火箭筒由火箭彈及發射筒兩部分構成。按發射使用和包裝攜行方式可分為:發射筒兼做火箭彈包裝具,

打完就扔的一次使用型;彈、筒分別包裝攜行的多次使用型。按發射推進原理還可分為:火箭型和無坐力炮型,也有些學者將後者劃歸為無坐力炮的一種。

火箭技術在中國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明朝萬曆二十六年(1598),趙士楨製作的一種名為“火箭溜”的火箭發射裝置,可賦予火箭一定的射向和射角,是現代火箭發射裝置的雛形。(老祖宗的智慧是多麼偉大,其實當時這東西還有個名字叫一窩蜂,或者噴火箱)

當然真正實用的武器級火箭筒是在二戰時期,主要對付裝甲目標。反坦克火箭筒最早出現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時有兩種型別:一種是1942年美國裝備的60毫米m1式火箭型火箭筒,美軍士兵因其很象一種叫“巴祖卡”的喇叭狀樂器,即稱它為“巴祖卡”。這個俗稱後來在歐美成了對火箭筒的習慣稱呼。“巴祖卡”採用兩端開啟的鋼質發射筒,靠彈內火箭發動機產生的推力推動火箭彈運動,發動機排出的火藥燃氣從筒後噴出,使武器無坐力。另一種是1943年德國裝備的“鐵拳“無坐力炮型火箭筒。它發射150毫米超口徑破甲彈,靠發射裝藥在兩端開啟的鋼質發射筒內燃燒形成的火藥燃氣壓力,推動彈體運動,並利用火藥燃氣從筒後噴出產生的反作用力,消除筒的後坐。這兩種早期的火箭筒,均配有機械或光學瞄準具,有效射程100~250米,垂直破甲厚度120~200毫米,武器系統重量7~8千克。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國還裝備了大威力的89毫米m20型火箭筒,它採用鋁合金發射筒,有效射程110米,垂直破甲厚度280毫米。戰後,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裝甲技術的進步,促進了破甲技術、發射推進技術、高燃速推進劑和新材料的發展,各國研製裝備了許多新型火箭筒。如美國的m72,中國的70式,蘇聯的ПГ-18等火箭型火箭筒,武器系統重量都在7千克以下,垂直破甲厚度280~310毫米,對活動目標的有效射程達150米。蘇聯、瑞典、聯邦德國等還在無坐力炮型火箭筒的基礎上,應用火箭增程技術研製出了ПГ-7、m2-550卡爾?古斯塔夫、pZF44“長矛”等型號的火箭筒。該類火箭筒系統重量9~18千克,垂直破甲厚度300~400毫米,對活動目標的有效射程達300~700米。為了減小發射痕跡與噪聲,70年代初聯邦德國根據平衡拋射原理,採用封閉發射技術,從筒後丟擲塑膠薄片作平衡物質以抵消武器坐力,研製成“弓弩“型火箭筒。該火箭筒為一次使用型,系統重量7.29千克,

有效射程300米,垂直破甲厚度300毫米,發射時僅有微聲,無煙、無光、無後噴火,可在塹壕等狹窄空間內發射。火箭筒重量輕,造價低,使用方便,易於大量生產和裝備。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是步兵近程反坦克作戰的主要武器之一。為了進一步提高破甲威力,火箭筒的口徑有增大的趨勢。為了提高對運動目標的命中率,出現了測距、瞄準、計算提前量三合一的瞄準具,有的國家還研製了帶試射槍的火箭筒。為了增強步兵反坦克火力的機動性和反坦克火力密度,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武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現代都市修真日誌

寶劍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