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四章 南非瑣事(七)
孤獨麥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五百九十四章 南非瑣事(七),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內,孤獨麥客,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1698年6月2日,義成縣以南,晴。
“棉、糖、茶、煙、腰果、椰子的生產,某些採礦部門,部分木材生產均屬於出口部門。它們的發展取決於大西洋彼岸的需求與利益。其中一些部門(如棉、糖的生產)與本土經濟有直接關係,並有一定的限額產量,其他部門的主要目的就是提供收入,解決就業。出口部門的發展雖然起落極大,但速度相當快,而供應本地消費的部門直到80年代初實際尚未有充分的發展。因此,本地很多縣鄉不得不支付大量資金用於進口食品。正因為這一點,而不是因為供應本地消費的部門特別落後,迫使地方政府特別注意這類部門。”
“現已形成的區域經濟結構,決定於義成地區的地理位置和結構。首先,出口作物椰子樹、腰果樹、甘蔗、劍麻等的種植趨向在沿岸或大河谷地,各個地區的專門化取決於自然特點。椰子和劍麻是偏北部靠近葡萄牙殖民地沿海地帶的主要作物,甘蔗種植於河谷,腰果的種植較少,因為最適宜種植的土地都在葡萄牙人手裡。偶有一些糧食種植農場(稻穀、玉米、小麥),多是由本土的國儲糧公司經營的,一般位於成皋縣南部。”
“工業在區域結構形成中僅僅只佔有一部分,除了國營的成皋煤礦及義成鐵廠之外,其他工業經濟比較慘淡,一般是作為沿海各專門區域的農林牧漁產品的出口加工而存在的。義成港幾乎佔據了本地區60%以上的工業產值,大部分港口都不是工業城市,而是作為農產品出口集散中心而存在的。”
“義成地區的沿海地理位置,造成反映生產佈局總特徵的特定的運輸區域結構。這個結構的特點是:在自然條件和經濟方面有利的港灣(義成灣)發展起較大規模的海港業,而另外一些地理位置雖然不差的港口,其發展則受到抑制。發達的港口又是鐵路幹線的集散中心,鐵路和公路從海港深入內陸,內陸採礦區和出口農作區通常位於運輸幹線兩側。”
“可見,經濟區域結構的特點是:沿海地區和出口幹線集散地區優先發展,而遠離運輸幹線的內陸地區的開發則受到抑制。這種經濟向沿海發展的情況,是多數瀕臨海洋的國家或地區的特點,是其經濟殖民地性質和以出口為經營方向的反應。”
“咳咳,吳秘書,這話可說得誅心了啊。殖民地這種詞也敢說,你還是不是政府幹部?”義成地區行署專員黃超用一種恨鐵不成鋼的語氣看著自己的秘書說道:“我和你說過多少遍了?或從口中!當年你爺爺就是個大嘴巴,你爸也差不離,你還是這副德行。唉,這一家子祖孫三代啊,都要毀在這個上面。咱們義成地區可是本土,你要搞清楚!”
當然說這話時黃超略略有些虛心。義成地區——甚至包括西邊的河中地區——雖然在法律意義上是華夏東岸共和國的正式國土,但實際情況呢?正所謂“親疏有別”,它們和大西洋彼岸地區的新大陸還是有一定區別的,主要在於中央財政轉移支付的數額、落地專案的多寡以及移民配額的限制等等。另外,源於當年執行下來的政策慣性,河中、義成兩地的殖民地經濟色彩還是有些強,讓人無可奈何。
義成地區行署的官員似乎也不大為本地考慮。從第一位派出專員邱海洋開始,歷經肖敬宗以及如今的黃超,雖然不能說完全不為本地考慮——比如排除萬難搶來了義成鐵廠專案——但人家真的更願意跟著中央的指揮棒走,為此哪怕暫時犧牲本地區的利益。
肖敬宗當政那會,因為尚未開始“苦難的行軍”計劃,義成地區的發展還是有聲有色的。當時,糧食種植與經濟作物並舉,煤礦、鐵廠專案紅紅火火,義成公路、鐵路專案歷盡艱辛也執行了下去,成皋縣南部、西部也搞起了許多水庫和灌溉水渠,為本地區未來數十年的發展典型了良好的基礎。但現在呢?為了迅速籌集資金,賺快錢彌補財政窟窿,義成地區的糧食種植面積逐年下降,經濟作物的產量連年增長,雖然確實賺取了不少金錢,但整個地區的經濟結構慢慢變得畸形,說是殖民地結構的經濟一點也不誇張。
黃超上臺後,繼續緊跟中央不動搖。他除了暫停了原本已經開啟了局面的義陽灣一帶的後續開發專案外,還取消了從成皋縣向西清剿黑人土著、擴張新地盤的計劃,一門心思向北發展,為行軍鐵路的修建拼上了老命,這讓義成、成皋、義陽三縣的民眾詬病不已,覺得自家的利益受到了漠視與損害。
黃超本人自然也感受到了這種壓力。因此,在為行軍鐵路忙活了整整一年之後——他甚至把地區行署辦公室都從義成港搬到了成皋鎮——他終於又回到了海岸線,來參加這邊一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