賤宗首席弟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32章 昌邑之戰,大魏宮廷內,賤宗首席弟子,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著眉頭思忖了片刻,低聲說道:“十日吧,最多了。”
“十日?”崔詠皺了皺眉,顯然是嫌少。
見此,成陵王趙燊苦笑著說道:“崔大人,你莫要拿城內計程車卒,跟商水軍、鄢陵軍、魏武軍等幾支軍隊相比,那皆是我大魏的精銳正軍,而昌邑城內的,僅僅只是拼湊的縣兵與私軍而已,若能堅守十日,這已經很不錯了。”
崔詠聞言默然不語。
其實說實話,天策府並沒有強制規定他們在昌邑堅守幾日,並且,像昌邑城內的貴族世家等等,其實也早已陸陸續續將家業搬遷到了大梁一帶,唯獨昌邑縣內的百姓還不知情,以為魏國會堅守昌邑,而事實上,昌邑充其量就是儘可能阻擋楚國軍隊的棄子。
並非魏國朝廷心狠,實在是朝廷拿不出更多的軍隊前來援救了——當先的戰略必須是攻打韓國,唯有覆滅了韓國,魏國才能騰出三十萬精銳軍隊,來跟楚國的軍隊較量。
這是戰略上的側重問題,雖然殘酷,但宋郡這邊必須戰略性地捨棄,為了最終的勝利。
正因為這個道理,其實崔詠根本不需要再待在昌邑前線,事實上他早就可以後撤,哪怕撤到定陶,撤到大梁,但是,他選擇了留在昌邑,只是希望為城內那些不知情的宋郡民眾,在楚軍的攻勢下再堅守幾日——或者說,奢望著昌邑能堅持到北伐韓國的軍隊凱旋來援。
“楚軍分兵了。”
不知是誰喊了一聲,崔詠連忙抬頭觀瞧,旋即便發現城外的楚軍一分為三,一支留在原地,一支向北、一支向南,顯然是準備三面齊攻昌邑縣。
向北的軍隊,它的旗號昌邑縣已經很熟悉了,正是楚國的新陽君項培,在楚越聯軍中,是跟昌邑打過最多交道的敵將。
而向南的軍隊,昌邑縣在前一陣子的戰事中也已接觸過,乃是越國將領吳起麾下的東甌軍。
至於留在東面的軍隊……
“那是……莫非是新到的楚軍援軍?”成陵王眯著眼睛觀望著。
他發現,今日負責攻打他昌邑東城門的軍隊,似乎是個生面孔。
因為這支楚軍真的很陌生,旗幟上亦只有寥寥幾個字而已:楚、昭關、項。
他並不知曉,那是與其兄項末同為楚國上將的項孌的軍隊——原昭關駐軍。
至於這支楚軍的實力如何,就看當初項孌跟越國的戰爭就能明白:這支一支曾幾次鎮壓越國東甌軍,使越國不敢與其正面交鋒,只能退到深山密林跟項孌打游擊騷擾戰的楚國精銳。
雖不好說「昭關駐軍」是楚國最精銳的軍隊,更甚於項孌他兄長項末當初駐守在「符離塞」的軍隊,但絕對稱得上是楚東名列三甲的精銳。
是的,在越國向楚國臣服之後,上將項孌與他麾下的昭關軍,也被釋放了,終於無需再鎮守在楚越邊界。
而同時被釋放的,還有越國的東甌軍,一支實力毫不遜色楚國正軍的越國軍隊。
“嗚嗚——”
“嗚嗚——”
城外遠處的楚軍本陣,響起了一陣綿長的號角。
而此時在本陣的帥旗下,楚水君正朝著一名將領拱手抱拳:“一切,就仰仗將軍的勇武了。”
只見這位楚將,身高九尺、體魄魁梧,方臉闊唇,一雙虎目格外攝人,那剛毅彷彿斧劈刀削的臉龐,與楚將項末倒有幾分相似,正是楚國鎮守昭關的猛將,項孌。
看得出來,項孌對楚水君並非很恭順,在隨意地“唔”了一聲後,便抖動韁繩,駕馭著戰馬徐徐向前。
見此,楚水君身邊有一名巫女眼中閃過幾絲不滿之色,低聲說道:“楚水君……”
彷彿是是猜到了這名巫女的心思,楚水君目視著項孌策馬離去的背影,低聲笑著說道:“莫要多事。……項孌之勇猛,猶在項末之上,傳聞其可手撕虎豹,實屬當世猛將。若無必要,莫要招惹他。”
那名巫女聞言似乎還有些不服氣,盯著項孌的背影瞧了半天,但最終,還是低下頭來:“是。”
而與此同時,項孌已策馬回到了自己軍中,抬手遙遙指向前方的城池:“進軍!”
一聲令下,數萬昭關軍徐徐向前。
只見這些士卒神色嚴肅,步伐整齊,氣勢著實不凡。
見此,昌邑城上的崔詠、趙燊等人心中微微一驚:楚國正軍?
也難怪他們這般驚訝,因為楚國將領的戰法,一般都是先派出糧募兵消耗敵軍一波,待時機成熟,再派出精銳的正軍,一戰而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