賤宗首席弟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54章 六七月,大魏宮廷內,賤宗首席弟子,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稟報道:“西邊的軍隊,有人送來了這封書信,說是交給公子您。”
衛公子瑜接過書信看了一眼落款,卻見上面寫著「檀淵侯」三個字。
輕吸一口氣,他喃喃說道:“檀淵侯衛振……”
檀淵侯衛振,乃是受封檀淵的邑侯,同時也是執掌檀淵軍的衛氏王貴,此人即是衛王費的堂弟,也是衛公子瑜的堂叔,在衛國頗有威望,且口碑不壞。
不過話說回來,衛國的衛氏王族,其實性格普遍溫良,幾乎沒有兇暴、殘忍的王貴子弟——就像衛王費那樣,你可以說他昏昧平庸,是個昏君,但你不能說他是個暴君,因為他在位期間,也並未做什麼傷天害理的事。
至少,若跟楚國那些將平民視為草芥的貴族比起來,衛國的貴族,簡直就是謙謙君子的典範。
這大概是衛國的本地文化導致——衛國、宋國,包括梁國,這幾個國家曾是「仁義士俠」思想的發源地,所謂的「仁義士俠」,即是指忠誠、抱不平等等,所謂「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士為知己者死」等等,皆歸入這個範疇。
正是這個原因,至今衛國有許多抱持著仁俠精神的遊俠,他們鋤強扶弱、劫富濟貧,雖雙手沾滿鮮血卻也無愧於良心,甚至於在國家需要他們時,義不容辭地投身於衛公子瑜麾下,哪怕戰死沙場亦毫無後悔。
宋郡的北亳軍,之前為何得到宋郡境內大多數宋民以及貴族的暗中支援?事實上亦有這方面的原因。
拆開書信瞅了兩眼,公子衛瑜先是眉頭微皺,但隨後,雙眉則逐漸舒展開來。
原來,檀淵侯衛振的這封書信,是希望勸說他衛瑜‘迷途知返’,命麾下軍卒放棄抵抗,跟隨其前往濮陽,當面向衛王費告罪。
雖然衛瑜不太喜歡檀淵侯衛振在信中那彷彿控訴、斥責般的語氣,但他也能感覺到,檀淵侯衛振對他並無太大的惡意——這位君侯,也是希望能化解這場內亂。
檀淵侯衛振的這份冷靜與理智,讓衛瑜頗感僥倖,他最擔心就是對面的統兵將領不分青紅皂白就下令進攻,逼得他不得不給予還擊。
而他並不希望發生那樣的情況,畢竟雙方皆是衛人。
因此,衛瑜亦親筆寫了一封信,將他對這個國家的期待,以及他父王衛費的種種不當舉措,皆清清楚楚寫在信上,派人送到檀淵侯衛振手中。
正如衛瑜所猜測的那樣,檀淵侯衛振亦不希望爆發這場內戰,因此他才會在率軍抵達馬陵一帶之後,就立刻親筆寫書給衛公子瑜這個侄子,勸說衛瑜懸崖勒馬。
但顯然,衛瑜並不會聽從檀淵侯衛振的勸告,畢竟他並不認為自己做錯,他只是被逼無奈而已。
當晚,檀淵侯衛振便收到了公子衛瑜的回信,在看罷了信中的內容後,他不禁感覺有些頭疼。
要知道此番,他是受衛王費的命令,前來阻擊公子衛瑜,目的是擊敗衛瑜,將後者抓捕到王都問罪。
至於罪名,無非就是「忤逆亂國」。
忤逆,即是指衛瑜不聽從其父王衛費的話,這在注重孝道的年代,絕對是「不忠」一個級別的罪行;而亂國,則是指衛瑜近些年的種種行為與舉措,嚴重影響到了衛國。
按理來說,錯應當在於公子衛瑜,但當親眼看到公子衛瑜親筆所寫的那封書信後,檀淵侯衛振難免猶豫了,因為他覺得,衛瑜在信中所寫的那些很誠懇,很有道理——至少在他看來,衛瑜確實要比其父衛費賢良許多。
那麼問題就來了:他應該站在那邊?究竟是站在他衛國的君主衛費這邊,還是應該站在公子衛瑜這邊?
檀淵侯衛振久久抉擇不下。
正因為彼此雙方的主帥皆保持著理智,因此,這場衛國的內戰,在初始階段東西兩軍都頗為剋制,彼此都希望透過和談的方式來化解這場兵戈。
但好景不長,沒過兩日,鄄城軍亦抵達了馬陵一帶,不同於檀淵侯衛振,執掌鄄城軍的衛氏將領,卻是一名素來反對公子衛瑜的人,誰讓衛瑜曾屢次損害貴族的利益去貼補中下階層呢?
於是乎,隨著鄄城軍的抵達,東西兩軍的臨戰狀況難免變得緊張起來,並且在六月下旬,終於開始了兩軍的廝殺。
總的來說,西軍兵力少但相對精銳,士卒的武器裝備亦相對完全,相比之下,公子衛瑜所率領的東軍,則在人數上與鬥志上佔據優勢,而除此之外,東軍實在是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東西了。
六月下旬至七月初,衛王費麾下的西軍,與公子衛瑜率領的東軍,在衛國馬陵一帶展開交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