賤宗首席弟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4章 穩固發展,大魏宮廷內,賤宗首席弟子,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這些貴族世家子弟又去拜訪了安陵的趙來峪,即趙潤的三叔公。

畢竟這些年來,皆是趙來峪在從中調和趙潤與國內貴族的矛盾。

而對於這些人的來意,趙來峪表示十分詫異,他笑著說道:“朝廷遷都,肯定是為了更好使我大魏得到發展,而只有我大魏變得更加強盛,諸位才能得到更大的利潤,因此,老夫以為應該諸位應該支援才對。……至於遷都一事對諸位的影響,老夫不明白,三川郡那邊多的無人荒置的土地,只需買下一塊地,將家業逐漸轉移到三川郡即可,這有什麼影響麼?”

聽了趙來峪的話,梁郡的貴族世家們目瞪口呆。

對啊,咱們有錢啊,到三川郡買塊地將家業搬過去不就完了?何必在這種事上跟朝廷交惡?

於是乎,幡然醒悟的梁郡貴族們,一窩蜂地湧到了三川郡,準備在三川郡購置土地。

這讓戶部尚書楊宜樂地合不攏嘴。

想想也是,三川郡的土地,很多都是人煙罕至的荒地,這種荒地如今居然能賣出去了,這對於戶部而言,簡直就是一筆飛來的橫財。

想及此事,戶部尚書楊宜也顧不上氣惱兵部轄下的駕部搶走了本該屬於他戶部的「全國路網」的利潤,美滋滋地與僚官商議,三川郡的哪些土地需留做牧場、哪些可以出售,且以什麼價格出售。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買賣土地的利益實在太誘人,因此,戶部尚書楊宜尋思著是否能將「伊川」、「川中」、「盧氏」一帶的土地也賣了,畢竟這些目前的偏遠地區,除了以放牧為生的部落川民還在那居住以外,幾乎是百里不見人煙,荒涼地很,若能將這些荒地變作摸得著、看得見的金錢,這能大大地使戶部官員心安。

誰讓那位新君準備於全國築建路網,而且還要配備軌道馬車,前一陣子戶部的官員們大致估算了一下所需的花費,就有幾名官員面色蒼白昏厥當場。

而如今,那些前一陣曾因為國庫儲金一事而驚慌失措的戶部官員們,可謂是春風得意——只要國庫內仍有充足的資金,這些官員就心中安穩;反之,他們可能茶飯不思,憂鬱寡歡。

不得不說,就因為趙來峪的一句話,國內的貴族、世家們,再沒有抗拒朝廷遷都的意思,頂多就是抱持著不滿說兩句:放著大梁這等傳承百餘年的繁華城池不要,居然要遷都到三川郡那種荒置落後的地方,真不知道朝廷與那位新君在想什麼!

相比之下,反而是梁郡的尋常百姓抗議人更大。

莫以為同樣在魏人之間,就沒有所謂的輕視,事實上,一直以來居住在王都大梁的魏人,在看待其他地方同胞的時候,難免都擁有一種優越感,儘管這些百姓當中絕大多數連貴族都不是。

而如今,得知朝廷即將遷都雒陽,大梁日後將失去作為王都的殊榮,大梁附近的百姓坐不住了——其實帶頭的,主要是一位家境並不殷富的小貴族、小世家,以及一部分在博浪沙港市投入了大量金錢的豪紳。

這些人,當然是翻不起什麼風浪的,但考慮到輿論的問題,朝廷隨後也明確地做出了回應:即使日後朝廷遷都雒陽,但大梁仍舊作為陪都存在,且像博浪沙港市、冶城這等大大增進大梁一帶經濟、工藝發展的重要司署建築,朝廷並不打算搬移。

在這種情況下,反對的聲音越來越小。

畢竟,只要博浪沙港市不受影響,且冶造局所屬的冶城也留在大梁一帶,事實上,遷都一事對大梁當地的影響倒也不是很大,充其量就是大梁失去了作為王都的殊榮而已。

於是乎,在朝野各方的協調下,這場因為遷都之事引起的風浪,很快就平息了下來,時間一長,各方人士也就預設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間,也出現一些頑固的傢伙,態度強硬地反對朝廷遷都。

不過這些人,很快就偃旗息鼓了,原因很簡單,因為「天策府右都尉張啟功」屬下的黑鴉眾,半夜到這些人的家中走了一趟,將一些這戶人家曾經做過的一些貪贓枉法的證據往主人的床頭一丟,天亮之後,這些人立刻信誓旦旦地對外表態:朝廷決定是明智,我將全力支援朝廷的決定。

對付這種人,張啟功表示他根本不需要動腦子。

相比較而言,對朝廷有意遷都之事最淡定的,恐怕就要屬商水郡的魏人了,在魏國國內各郡百姓紛紛自發遷向三川郡的期間,唯獨商水郡的魏人不為所動,彷彿魏國的都城無論是大梁也好、雒陽也罷,跟他們都沒有什麼關係。

不過仔細想想,商水郡的魏人確實有這個底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啥!那小子竟然不想繼承帝位?

人間執念

乘龍御天

芝麻糖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