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尼古丁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七百三十八章 修道門派,最強道統系統,黑色尼古丁,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七百三十八章修道門派

“道友,不知道道友可知道現在還有多少人修道有所成?修為最高的又到什麼境界?修道門派還有多少?”葉想問道。

邋遢道長有些無奈的看了葉想一眼,苦笑著說道:“真不知道道友是什麼修煉的,居然連這些東西都不瞭解,既然道友不知道,那今天我就將我所知道的修道界的事情都一一告訴於你。”

“那就多謝道友吧!”葉想說道。

邋遢道長此時整理了一下思路,然後便言辭清晰有條不紊的將自己所知道的修道界的事情,包括門派,掌門人,以及一些修道界的高手這些事情都全部都詳細的說了出來。

“道友應該知道,修道界最有名的的便是正一道了。”邋遢道長說道。

葉想點了點頭,對於正一道他還是知道的。

正一派有茅山、靈寶、清微、淨明等諸派之分,但仍以天師道為代表,習慣上,天師道也稱為正一道。宗壇江西龍虎山。符籙三山為龍虎山、茅山、閣皂山。

正一道是中國道教後期兩大派之一,是在天師道、龍虎宗長期發展的基礎上,以龍虎宗為中心,集合各符籙道派組成的一個符籙大派。

“正一”二字的意思是正以驅邪、以一統萬。《崆峒問答》曰:何謂正一?正者不邪,一者不雜。正一之心則萬法歸一,故曰正一。”

正一教由天師道祖天師張道陵所創立,並著寫《老子想爾注》為天師家學,為後期道教發展打下了基礎。隨後,又由其孫張魯改革教團,待曹操拜其為鎮南將軍後,道教開始向北方傳播。張道陵的四代孫張盛,又將傳教的地區從青城山遷至到龍虎山,至此道教也開始向中國的東南地區發展。

正一教的前身是產生於漢末的天師道。東漢末年,群雄並起,張角於中平元年(184年)二月率太平道起事後,張天師捉鬼的故事在民間流傳很廣,明人羅懋登的長篇通俗小說《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中,隨同鄭和下西洋的兩個法師之一便是張天師,而筆記中記載張天師捉鬼的故事也極多。故鄉有座名謂“祥雲觀”的道觀,是元初濮鑑建造,原名玄明觀,為江南三大道觀之一,清初為避康熙玄燁諱才更名“翔雲”。

據說當初香火極盛,山門是用條石砌成,正中有條裂縫,老人說那就是張天師路過此地時與觀主張和鬥法失利,一怒之下用法劍砍出來的。雖然我看不出哪有劍砍的痕跡,但聽到這故事卻讓人大為神往,幾乎信以為真,因為居然還有事實佐證。在筆記中,天師和法官向來以“五雷法”降妖伏魔,清人袁枚《續子不語》有《朱爾玫》一條,謂康熙間有術士朱爾玫以邪術惑人,號稱神仙,名重京師。某次與張天師鬥法,朱爾玫將茶杯拋在空中,彷彿有人捧著,竟不落下,而張天師亦擲一杯,則張杯停於空中,而朱杯落矣。“或問真人,真人曰:‘彼所倚者,妖狐也;我所役者,五雷正神也。正神騰空,則妖狐逃矣。’”

張修後被張道陵的孫子所殺,道教傳統說法,以張道陵為五斗米道的建立人。張魯在曹操遠征巴蜀時受其官職封賞,隨其到了內地,五斗米道徒幾萬戶被曹操安置於長安、洛陽、鄴城等地。五斗米道始在內地傳播。很多貴族加入五斗米道,如王羲之,祖輩從漢魏之際即信仰五斗米道。此時五斗米道更名為天師道。

南北朝時,北朝有寇謙之,南朝有陸修靜對天師道進行了改革。

隋唐時期,道教興盛,正一教也即天師道逐漸融合其它符籙各派。宋真宗曾召見第24代正一天師張正隨,賜其“先生”的稱號,自此,直至南宋末第35代天師張可大,幾乎代代正一天師都得到賜號。

宋徽宗時,第30代天師張繼先極得寵信。朝廷為他在京城附近修建了“崇道觀”,龍虎山本營的上清觀也升格為“上清正一宮”。自從張可大被宋理宗授予總管符籙各派的大權,正一派就取得了符籙派道教的統領地位。第二年又封他為“宣道靈應神和真人”。

此後,歷代正一天師都被元統治者封為真人。第39代天師張嗣成,在泰定二年(公元 1325年)被封為“翊元崇德正一教主”,並被授權常管全國道教事務。

元代,龍虎山天師府權力很大:可以建議任免江南各地道教事務管理官員和道觀管理人員,向皇帝提出新建道教宮觀的經費供給和人員編制,它還可以直接發放“度牒”,即道士身份。

明太祖朱元璋賜第42代正一天師張正常“真人”,並下詔讓正一天師世代掌管全國道教,自此,至第52代張應京,除第50代張國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