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半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部分,論語力,孤獨半圓,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論語》傳播的傳統文化,送上一道清新可口的噴香菜,滿足了人們的需求和慾望。同時也預示著《〈論語〉心得》會全力推動傳統文化的復興與發展。
她把七億中國人帶到了一位年已2500多歲的老賢哲面前。於是這位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的聖賢,變成了一個面目和善、言談可親的鄰家老頭,並藉助於丹與一大群看書聽講座的現代男女,就他們的成長心事及奔小康、衝中產道路上的遭遇和不平大拉家常。睿智遠見、為人們留有許多思考餘地的孔子可能沒有料到,2500多年後的今天,因有了一位女學者,他的經典語錄再次重重地叩動著人們的心絃。
于丹是央視10套的策劃顧問,《百家講壇》早已經定了《論語》的題目,但一直沒找到合適的主講人。“于丹有這個潛能,她會把握說服力和吸引力的尺度。”於是,負責人動員她主講這個題目。于丹坦言:“起初我還不同意呢。我想有那麼多老教授,怎麼能輪到我講《論語》?他們反覆做工作,我忐忑不安地去試了試,沒想到效果還不錯。”在國慶黃金週內,于丹分別講述了《論語》中有關“天地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7個方面。在於丹看來,《論語》的內容70個方面都不止,但《百家講壇》要求只講7天。她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摘取自認為對大眾現實生活有積極意義的內容先取7個方面來講。根據十多年從事教學工作及媒體研究的經驗,于丹相信聽眾會對這7個方面的選擇具有一定的需求。
在講述中,于丹加進自己的心得,還串進去很多故事。她說:“作《論語》的考據,我沒有資格和水平,我做的不是學術的解讀,而是大眾傳播。製片人告訴我,我講的要讓15歲以上的人都能聽懂,都喜歡聽。”在於丹看來,這也正是《百家講壇》的成功之處——讓經典的東西走出象牙塔,讓觀眾期待它,而不是媒體的自說自話。
于丹成功並非偶然
從傳播的範圍來說,傳播可分為對內傳播和對外傳播。
對內傳播的傳播物件在國內。傳播者與傳播的物件相距很近,甚或就生活在傳播物件中間,比較容易聽到傳播物件的呼聲,對他們的喜好和口味也不難了解,因而易於解決好傳播的針對性問題。
相比之下,對外傳播的針對性就不好解決,因為傳播物件在國外,遠隔重洋,傳播者與傳播物件的差異較大,彼此有不同的民族的習慣,不同的語言和歷史文化背景,不同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等等。這些差異就給對外傳播帶來了諸多的困難,在傳播的內容和方式上都與對內的傳播不同。比如說,在中國的對內傳播主要是講當前發生的重大事件和社會新聞,而對外傳播的內容當然也少不了這些,但是除此而外,還要偏重於中國基本情況的介紹:如中國悠久的歷史、豐富的文化遺產、神奇的中醫、中藥和武術、美麗的風景區、古老的長城、多彩的民族、宗教的情況、普通人的生活。總之,對外傳播的內容既有今日的主旋律,又有昨日的光輝,藉以傳播中國的兩個形象:改革開放的現代中國形象和文明古國的形象。
對國內讀者來說,我們用不著在報刊上去給他們介紹長城是怎麼回事,新中國的國旗國徽是什麼樣子,因為他們早知道了。但是,對外國讀者來說,這些都是新鮮東西,非常感興趣。當市場經濟興起的時候,國內讀者興奮起來,喜歡這方面的報道,同樣的內容講給外國讀者聽,他們的反應卻不熱烈,因為在他們那裡百年以前就搞了市場經濟,你認為是新鮮的東西他卻視為舊事物。無數的事實告訴我們:國內讀者感興趣的東西,國外讀者並不感興趣,反之,外國人喜歡的東西中國人不一定喜歡。內外讀者的胃口有別,我們的對內傳播和對外傳播也應該有別。明白了那些區別點,我們就可以掌握分寸,加強對內對外彼此各異的針對性。
于丹的成功,關鍵在於她獨特的講述方式。朱熹也講《論語》,錢穆也講《論語》,當今中國,各高校許多講堂都在講《論語》,為什麼其他人沒有掀起這樣的狂潮?
就講述技巧而言,易中天強調了“平民立場”4個字。他說,“傳播效果很大程度上來自親和力,親和力來自於‘平民立場’。觀眾認為你與他一樣看問題、想事情,就沒有距離、沒隔閡,不是居高臨下、咄咄逼人,沒有對立情緒,也就不會產生逆反心理,不僅你和他們是一樣的人,故事中那些歷史人物、英雄人物也和他們一樣,他就愛聽你講話。”
于丹“心得式”的解讀方式,能更好地還原《論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