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半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部分,論語力,孤獨半圓,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一個“噫”字說明了這一點。他認為顏回的死是老天爺與自己過不去,顏回死就等於是要孔子的命。正因為如此,他不能節哀,“自為之慟”(孔子為顏回的死而悲痛)。身邊的人對孔子說:“您太悲傷了!”孔子回答說:“我悲傷嗎?我不是為那個人(顏回)悲傷而又是在為誰悲傷呢?”情見乎詞,孔子何其悲痛。
孔子對學生懷有感情,反過來,學生對老師同樣懷有感情,傳播者與傳播物件之間的感情是互相的。孔子在流亡期間,有一次在“匡”那個地方被圍困,學生失散了,孔子和顏回也失去了聯絡。後來,顏回找到了老師,師生重逢又驚又喜。孔子說:“我以為你已經死了呢!”顏回深情地說:“先生在世,學生我怎麼敢死呀!”,師生在遇難的危急時刻,互相惦記,風雨同舟,生死與共,友情動人。
從上述故事中,我們可以清醒地認識到:傳播者應當對傳播物件懷有感情,而且這種感情可以得到回報。在現代的大眾傳播實踐中,情形也是這樣的。
“于丹比我更現代更人性,所以她比我更紅。當時我看于丹第一眼時,就覺得她很有人情味,肯定能成功。”易中天說到于丹時,這樣評價了她。
易中天很希望能有更多的有知名度的學者來做經典和歷史的傳承與傳播,他說:“只要出現一個,我就叫好。于丹呀,於立群呀,孫立群呀,我都力挺他們。我挺于丹,外界諸多猜測。其實我的初衷就是讓更多的人來做這個事情。”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我就是孔子第75代直系孫
我就是孔子第75代直系孫
爺爺續了一輩子孔家家譜
孔健,就是孔子第75代直系孫。
我本名孔祥林,1958年生於北戴河。因為同名的太多,所以從小時候就改用媽媽起的“孔健”這個名字。我家在孔子家族中是第四大戶“滕陽戶”,爺爺孔慶功是1936年主修孔氏家譜的負責人之一,在4歲那年,爺爺就成為了我的《論語》啟蒙老師。
我經常這樣自嘲:一路風歌一路情,孔子基因全繼承,一生不閒窮折騰,忽悠策劃“孔門生”。一路傳播一路紅,普及《論語》苦長征,“巨龍”騰飛中日和,“知命”還鄉儒道行。
我的爺爺——孔慶功是個傳奇人物,孔子第73代直系孫,1936年孔子家譜主要修譜人之一,孔家滕陽戶掌門人。參加續孔氏家譜以後,一輩子與文字打交道。他寫過孔子的故事,寫過很多儒家人物的傳奇故事,那用狼毫毛筆一個字一個字寫成的書稿如果堆起來,竟然超過了他的身高。但是他的一生卻是懷才不遇,他所寫就的文章在那個年代始終未能發表。提起祖父的一生,我不由得流露出一絲遺憾。“爺爺經常和我講‘學而時習之’、‘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他臨終前留下的遺作是《孔氏姓源》,主要講述從孔子前十幾代到當代的孔家史,是一部具有相當價值的研究孔子的史記,這些讓我一輩子受益無窮。”爺爺1990年去世,現長眠於曲阜孔林滕陽戶墓地,墓碑由時任人大委員長的鐵木爾題詞。
我的父親孔繁宗,孔子第74代直系孫;1948年參加革命,1951年成為中國海軍第一批潛艇支隊輪機兵,1956年被評為中國海軍優秀標兵,1959年被選為國慶十週年海軍儀仗隊護旗手。1970年復員,進入山東外貿食品船隊,往返於中日航線,於2005年病逝。母親劉穆,1957年畢業於北京護士學校,後分配到國家機關北戴河醫院工作,後轉到青島市市立醫院工作,現退休。
在日奮鬥:牆裡開花牆外香(1)
我是一位在日本生活打拼了24年的人,可以說我的人生幾乎有一半時間是在日本度過的。我是孔氏家族的子孫,把孔子思想推向世界不僅是祖輩的心願,同時也是我的心願。作為孔家的子孫,我把這份心願看得很重很重,想用一輩子去實現,去為祖先圓上恢復周禮求得和諧社會這個夢………
4歲讀《論語》,20歲學日語,24歲當記者,27歲赴日留學,38歲在日創辦首份華人日文報紙,45歲寫《新論語學》,49歲翻譯《于丹〈論語〉心得》……我的所有故事,都和《論語》有關,和日本有緣。
我20歲考上了山東大學日語系。“我父親孔繁宗是新中國第一代潛艇兵,1959年國慶閱兵式上,他作為海軍標兵,曾經擔任過海軍儀仗隊護旗手。70年代,父親復員之後分配到山東外貿船隊,主要跑中日之間的航線。在我上中學的時候,他從日本接船回來給我帶回日文版的《論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